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传统文化 >

弘扬中国非遗文化 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作者:主编 时间:2020-06-16 来源:未知

弘扬中国非遗文化 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写在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成立一周年之际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201861日正式揭牌成立,现在已整整一年了。在中央美术学院领导下和北京市朝阳区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一年里学校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一址增加到四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招生质量明显提升,美术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美术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尤其学校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成为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在“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统领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尚美文化”为主题,着力彰显美术办学特色,使学校文化建设同办学特色有机融合在一起。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人民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汲取不尽的营养。中国非遗文化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审美价值,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可靠根基,尤其在学校美育目标的实现、环境文化的建设和课程文化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支撑性的美育价值。

 

    学校文化建设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彰显办学特色服务,是一所学校总体办学品质、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和全体师生共同利益,紧密结合学校特色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可靠根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结合学校美术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术和工艺部分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来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一直极力追求的文化建设目标。

 

    非遗文化传承与美术特色学校文化的有机统一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源远流长、灿若繁星。我们祖先以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智慧,在不断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传承和物质财富,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耀眼多姿。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很多人类创造的文明也在逐渐地消失。如今,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中国政府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均已认识到保护人类文明的迫切和重要,并付诸实际行动,全力保护人类祖先留下来的财富和文明,纷纷遴选和公布各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到目前为止,中国是受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而且其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和各种传统手工艺技能也蕴含着较高的审美价值。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史、艺术史、审美史,汲取厚重的文化历史营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并不断开启学生心智,丰富学生心灵。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审美意识和理想追求有助于触发学生美的意识以及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艺术审美水平。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思想和美术特色教育的美育目标有着天然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我们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校资源的共同优势,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集思广益,制定独具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思路以及具体建设方案,并在实际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完整的以“尚美文化”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建设有品位、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这既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学校独特人文氛围的重要载体,也是给师生们创设适应发展的知识空间、活动空间和成长空间,是在学校建设和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的大事。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的统领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尚美文化”即“崇尚美、创造美、认知美、享受美”为主题,着力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使学校文化建设同办学特色有机融合在一起,致力于打造一个人文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文化建设以学校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的思路,形成文化层次多样的立体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学校文化建设是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体系。教育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性前提,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一种新的教育观来审视这个时代的学校文化,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学校文化建设体系的基本核心就是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观与取向,并把它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活动的各个层面,由此构成学校以“美术+美育”为核心的“尚美文化”体系的外延,即“崇尚美”的学校精神文化、“创造美”的学校行为文化、“认知美”的学校制度文化、“享受美”的学校物质文化等,形成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内部组成有机契合,来实现“以文化人”的境界与文化建设的目标。

 

    非遗文化美学精神传承助推学校美育目标的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承载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的文化建设只有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当代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学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借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根基,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所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美育价值和美学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大潮不断冲击下,我们的中小学校园内,学生的审美标准在倾斜,审美能力在弱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则显得极其重要,也是中小学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重要精神品质和审美意识通过教育传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品格,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创造,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对勤劳勇敢品质的赞扬和歌颂,彰显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通过教育可以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形成其内在的精神品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美好的品德和优秀品格。

 

    人们习惯把我们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审美能力正确导向的促成,都与学生对美的认知和评价密切相关。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具有正能量的审美观念,提升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对日常生活中美丑善恶正确评价观。因此,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了美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更准确地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审美能力的人也不是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术特色学校,加强美育,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美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承美育,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培养好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与鉴别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美术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使我们的学生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逐步积淀的基础上,逐步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发现并运用美的规律,产生判断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与行为,致力于追求崇高的审美理想。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着力打造“尚美文化”体系,在学校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进行美育思考和实践。走进学校,灰墙红窗,古朴典雅。楼内,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仿佛进入了一个博物馆。楼房的每一层都集中展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的景泰蓝、山东潍坊的风筝、黑龙江赫哲族传统鱼皮画、天津的杨柳青年画、陕西的皮影……1740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多数作品出自大师之手。学校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校本教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选粹》,让每一名师生都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和其无尽的艺术魅力。让学校文化育人,让学生近距离欣赏这些大师的作品,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直接感知和体会美的魅力。学校营造环境育人的整体艺术氛围,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提高师生艺术鉴赏力,全方位启发师生艺术创造思维,成为学校美术特色课程和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师生对美的认识深化了,越来越多的师生爱上了美术、喜欢上了美术。在学习美术、感知美育的过程中,学校师生的修养提升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真善美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也增强了,并把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迁移到了其他学科中,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信心大大提高,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的非遗文化传承与魅力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是北京市朝阳区教育部门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成立的、由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十二年一贯制公立美术特色示范学校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作为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更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和伟大,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传承的义务和宣传的责任。学校在确定环境文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时,就定位于:“学校建筑的建设和改造、学校文化的构思和设计,既能体现历史文化古都北京的悠久色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又能展现央美实验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风格。”同时建设主题确定为“古朴·经典·和谐·精彩”。此主题与设想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统领下,着力彰显央美实验的办学特色,并使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同办学特色有机融合。其中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会为“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体制”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连续性的教育素材;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人民创造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使“美术特色的艺术教育”从中汲取不尽的营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设计理念,会使学校放眼全世界,真正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的开放式的校园”。浩瀚久远的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瑰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把学校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一直在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同时,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原则,全方位营造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把校园环境建设同特色建设及示范学校创建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美术特色品牌化校园的环境独特性和示范性,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营造环境育人的整体艺术氛围,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提高教师艺术鉴赏力,全方位启发师生艺术创造思维,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烘托和载体。其中,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走廊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已被列为世界和中国政府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保护项目的工艺美术类别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7个项目,如剪纸、皮影、脸谱、蜀绣、漆画等共400余件传承人或大师的作品,展示于学校各栋建筑走廊之中,成为支撑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线,也被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博物馆”。在展示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全校师生对它们的喜爱、尊重和敬畏,也能真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摄人心魄。它不仅烘托出作为美术特色学校的强烈的艺术氛围,更主要的是,它能使全校师生感受到,我们祖先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所创造出来的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以及给我们后代人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的非遗文化载体与支撑

 

    学校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课程建设和学生发展而进行。美术特色课程的建构就是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审美情趣为宗旨,以学科教学和美育功能相融合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不仅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和发展,还需要在教学理念和美育意识上有巨大转变。美术特色课程的美育建构将会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会弘扬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成为学校精神特质的一部分,并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在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明确课程文化要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具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加大科研力度,促进特色内涵发展,以科研课题的形式,打造精品课程,完善三类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即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拓展课,使学校特色课程形成必修与选修、考试与训练、固定与灵活、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的科学的特色课程体系,为实现美育目标奠定坚实的科学的特色课程体系。美术特色学校不仅要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果,更应有特色美术课程,形成素质教育统帅下的贯穿审美教育的课程、教材、教法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

 

    在美术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首先要寻求到理想的参照系和支撑点,通过广泛的交流、阅读和调研,开展对外交流,进行深入的课程比较研究,精心筛选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多种参照系,将自己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置于广阔的素质教育的视野中加以审视。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会对我们构建美术特色课程体系提供一个很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使我们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这样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淡化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而美术课程体系建构的理想支撑点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最好的体现,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和继承,成为课程建构的有力支撑。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效益,真正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把所展示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加以更为详尽的介绍,编写成为一本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选粹》,并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让每一名师生都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和其无尽的艺术魅力,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去传承并发扬光大之。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和载体,调动更多教师和莘莘学子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开设门类丰富的特色校本课程和社团。学校各类社团深受非遗文化熏陶,国画社团、版画社团、油画社团、服装社团、陶艺社团、书法社团、绘本画社团和风景画社团等20多个美术类社团,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吸引一大批学生喜欢美术,立志将来从事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和文化创意行业,使得这些学生每年报考艺术院校或高校艺术类专业的高考本科录取率都在90%以上。学校的“美术特色学校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成果已由国家级别出版社出版,不但使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术特色管理、教学、教研模式,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学校自2002年开设美术特色课程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美术校本课程和美术社团为载体,以美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基础,以美术创作和展示为高级形式”的完整美术特色课程体系。仅近3年就有600余人次的学生在国家级别各类美术等艺术类竞赛中获奖,并连续9年获得教育部门艺术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集体组织奖。更为主要的是,学校着力打造美术精品课程,完善美术课程体系,使美术课程优势成为学校审美教育的优质特色资源,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财富,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全员美术教育的良好局面。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让美术不仅服务于学生升学的需要,更服务于学生发展和审美的需要。学校不仅为美术特长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更是为普通师生提供了一个触摸美术、理解美术、欣赏美术的舞台。美术课程让审美教育找到了合适的“支点”,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带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真正实现了从“小美术升学意识”到“大美育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美术课程多年来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它以自身特有的手段——点、线、面、形、体、色等造型因素,运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构成各种形式的美,并通过人的视觉感官,形象地传导于欣赏者的大脑,作用于欣赏者的心灵,激发欣赏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是富有感染力的、直观的审美教育载体。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