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能是教育发展的最大“能源”
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学好上。因此,教师教育的方向要转到如何培养教师唤醒、点燃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上。
■赵浩军
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推进教育强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行政必须确立师能建设在教育改革中的战略地位,并为之努力。
近年来,受综合化办学思路的影响,教师职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因此,教育行政部门不能期望师范院校在几年的时间内将未来教师塑造成为相对成熟的教师,要把“后天”的师能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中心工作。而“后天”的在职教育多以“台上一人,台下一片”“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经验交流会形式,大多停留在经验的层面,缺乏理性的高度。先天的不足加上后天的滥补,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这些固然有行政职能错位、认识偏差、教育实践走偏的原因,更多的是我们在改革教师教育模式上下的功夫不够。因此,教师教育工作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教师职后教育的途径、工具、模式亟待改变。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如果想达到预期的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的教育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拟定各个时期的具体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对象、内容和要求。同时,坚持素质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把教师培训和使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提升师能,找准方向是前提。创新教师教育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教师培养方向。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工作一直在想办法提高教师如何讲好上,正是这个方向上的误区,让教师教育工作,一直在低层次、低效能、低质量上徘徊。而事实上,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学好上。因此,教师教育的方向要转到如何培养教师唤醒、点燃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上。
提升师能,创新制度是关键。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系统。在区域教师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里,必须把唤醒、点燃和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励评价制度的构建作为核心工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上升通道和制度保障,为名教师的成长鸣锣开道,为教育家的出现“呼风唤雨”。
提升师能,夯实条件是基础。教师的培养不仅取决于未来教师自主学习发展的意向和努力,也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否获得更有助于其学习发展的条件。作为行政部门,要树立联合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观念,从外部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在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上下功夫,增强教师培养的效能和质量。着重强化教育实践环节,让教师在实践中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快乐,让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洪流中。
提升师能,整合资源是重点。为保证师能建设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形成以校为主,市、县、校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建立促进优秀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完善教育学习形式和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建构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机制,引进优秀教育培训机构,提高教师培训的效能。要根据对象的多层次和需求的多样性,着力创新工作方式,以实战式、体验式、菜单式、主题式、交流式的操作,让教师在最适合的研训过程中实现提升。
提升师能,落实经费是保障。创新教师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全面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职能,保障其依法行使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使师能建设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年来,邯郸市大力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全面实施“新秀工程”、“青蓝工程”、“骨干工程”、“名师工程”、“提能工程”,分批次、分层次、分类型地开展教师全员专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我市还重点开展了“十心”立师德、“十力”提师能、“十气”修师表教育活动。我们下大力气培育教师与时俱进的学习力、见微知著的研究力、别出心裁的创新力、游刃有余的驾驭力、准确生动的表达力、言传身教的感召力、深入内心的观察力、触类旁通的反思力、知行一致的执行力、融洽交流的沟通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师成长的第一路径在课堂,为助推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上茁壮成长,自2010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了“强力提师能,创新新课堂”活动,努力把每一所学校办成“教师发展学校”。我们举全市之力,以“全员参与,科学指导,强势推进”的态势,让邯郸的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新课堂、创造新课堂、提升新课堂,通过“同课异构”“专家做课”“跟班学习”等形式,积极吸纳新课堂带来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通过课堂的历练,真正成为适应新课堂的“新教师”。
<< 上一篇: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大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