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队伍建设 >

班主任 | 班级是谁的?

作者:蒋凌雪 时间:2020-07-24 来源:中国教师报
问题:

河南洛阳的王老师是一名初二年级班主任,他对学生各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学校各项评比总是名列前茅。

一天早上他去跟操,发现学生李想(化名)伸长脖子在看检评员的评分表。“看什么看,你这样懒懒散散的,班级能不被扣分吗?”没想到,李想回答说:“你使劲扣,分扣光才好呢!”检评员说:“你难道是故意的?这班不是你的班呀!”“班是班主任的班,分是班主任的分,跟我有什么关系。”李想一脸不屑地说。

王老师听到此言转身离开。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李想这样的后进生更是悉心教导。为什么李想这样“报答”他?问题出在哪儿?自己平时千辛万苦,大事小事督促跟进,怎么得不到孩子的真情哪怕是理解也好?对于王老师的困惑,您有什么看法?

看了案例中王老师的遭遇,我想许多班主任会感同身受。很难受、很委屈,但又不得不面对。

剖析李想的言行,大致有三个层次:班级分数使劲扣,扣光才好;扣的分是班级的,不是我的;班级是班主任的,与我没有关系。这些言语直指一个核心问题:班级不是我的!我们可以猜测李想与班主任之间的所谓“过节”,也可以臆想李想如此作为的原因,但李想在无意中提出了班级的归属问题——班级究竟是谁的?

也许,这不该是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班级归班主任管,班主任的工作业绩落实于班级考评分数,班级就是班主任的。如此会导致什么结果?

1“班级是班主任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问题及影响

首先,班主任以个人意志为上。案例没有展现王老师管理班级的细节,但从王老师“对学生各方面要求严格,学校各项评比总是名列前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个执行力极强的班主任,也是一个无比重视分数的班主任。他要求班级必须优秀,优秀就是要胜过其他班级,所以时刻在意分数,在意分数下的学生表现,却忽视了此种要求下学生的真实感受,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差异。

其次,班级缺少学生表达意见的通道。李想的行为有一定代表性,这部分学生敢于用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具有反抗意识和批判精神,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要求获得尊重与平等的心理需求。但王老师显然忽视了这些,从他的委屈中我感觉到,他不了解李想如此做法的动机。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直接导致了学生“毫不领情”的后果。

从学生个体来说,王老师确实没有与李想建立起一种美国教育学者内尔·诺丁斯所说的那种真正的关心关系;从班级整体而言,王老师也没有构建起便于学生表达看法和见解的公共话语平台,致使李想用一种极具个人报复的做法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其说李想是在表达对分数的看法,不如说是在表达对班主任个人权威的挑衅。正是李想的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表达,让我们对“班级是谁的”这一问题有了深刻追问。

再次,学生对班级没有归属感。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打造最终会带来班级制度的完备、班级文化的形成,使得班级成为学生心灵的归属地。王老师把追求“各项工作名列前茅”当成班级建设目的,极易忽视班级管理及各项活动真正的育人价值与作用。试想,为了名次,活动极有可能只是部分优秀学生的“秀场”;班级考评不被扣分,班级里的重要岗位可能只是少数能力较强学生的“终身荣誉”,更多学生被动完成各项事务。如此发展的班级,不过是一个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而已。

2“班级是学生的”,班主任的职责在于建班育人

常听到班主任告诫学生说:“你们要对班级有归属感,这是你们天天生活的地方。”这样的告诫能融进学生的心灵吗?归属感是一种感觉,是心向往之,没有情感、思想的投射,归属感从何而来?因此,“班级是谁的”这个问题振聋发聩,因为这关系到班级建设的主体问题,更是建班育人的根本问题。它涉及班级如何定位,班级、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定位,班主任的职责定位等问题,可谓班级建设的教育目的所在。

班级理应是学生的。班级是学生的公共生活空间,这里有他们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有他们共同约定的规章制度,有他们稳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和成员间互相依存的权利与义务。班主任的职责是开发班级本体潜在的教育资源,通过班级这一媒介让学生履行主体义务,使得班级这一精神性存在最大程度地反哺于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要树立班级建设目的意识。班级建设目的是育人,班主任要意识到学生行为是其深层意识的显现,探究学生行为的“为什么”,而非一味追求“怎么办”。诸如,看到李想的做法,会站在学生立场,探究学生如此作为的动机,探究学生反感分数的行为心理,并真正建立起基于学生认同的班级制度和约定。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身心发展有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班主任一味采用“结果性评价”,使得学生常处于被批评、苛责甚至挫败感中,也就不可避免成为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学生”。所以,班主任要具有尊重、平等意识,凡事多听取意见、多注重学生感受,让学生感觉到“班级是自己的,我的班级我做主”。如此,学生就会主动打开对话频道,基于解决问题的立场与班主任对话。

班主任要创设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平台。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未来生活奠基。教育家叶澜也说:“现代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或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开发班级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诸如班级服务岗位的打造,因岗设人,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班级公共话语平台的创设,班级会议、班级微信群、班级论坛等,提升学生表达、评价的能力;班级活动的设计,社会实践、主体活动、研学义卖,增强学生合作组织的能力;班级制度文化的制定,班级公约、班级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等,培养学生协商议事的能力。总之,把班主任的严格要求变成学生的自我要求,把班主任的分数变成学生自己的分数,如此才能达成班级建设的共同愿景,班级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有”“共治”“共享”的精神家园。

写到此处,我想起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灯光明亮的教室里布置黑板报,黑板前面放着一辆婴儿车,车里是她不会走路的宝宝,外面已然夜色笼罩。图片获得无数点赞。是啊,很敬业,很负责,但似乎又觉得哪里不对劲。我从情感、心理上都不愿意抹杀这位班主任的热情和付出,但是如果从学生“学到什么”“学生获得什么”的角度看,我宁愿这位班主任早点回家,把黑板报留给学生,哪怕绘图不够精美、色彩不够和谐,但那至少代表学生参与了,因为班级是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