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队伍建设 >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的定位、问题与路径研究

作者: 吴杨伟 时间:2020-10-15 来源:节选自《职教论坛》2020年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定位

(一)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双高计划”的关键任务

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起点和核心是“双师”队伍的高水平建设,没有高水平双师队伍的高职院校不是真正意义的高水平。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就是“双高计划”的“先手棋”,是弈活“双高计划”“全盘棋”的关键。

(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建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保证

“双高计划”提出“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表面上是从能力、意识和品质等维度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美好期盼,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性和胜任力;实质上是要求高水平双师队伍,以其个体的高素质与团队的高水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专业知识链、岗位能力链和职业素养链,形成可持续人才培养与发展生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建成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必备条件

“双高计划”就是要通过聚焦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建立层次不同、功能相似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离不开“双师型”教师们的努力与奋斗,并且平台功能实现的质量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的质量与水平。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一)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升级版”,构建教师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在产教融合平台“升级版”的构筑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先行先试、善作善为,以优质办学资源和高水平双师队伍为资本,吸引政府、行业企业投资入股,把合作平台提升到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新层次,与合作的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经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向实体化突破、向一体化提升。从双师队伍建设的角度看,产教融合平台升级建设则要凸显以下形态特征。

1.产教融合平台的职业情境要集成化。“升级版”产教融合平台不再是单一的基地,而是综合的平台,可以通过构建灵活高效协调运行机制,满足校企教学、实践、生产、研究、培训等多功能需求。相对应的,进入平台工作的教师受到的工作场景与交流语境的视听感观,不再是来自单一的教室或实训实验室,而是更为贴合产、学、研、训、创等多样化需求的职业情境,教师可参与生产、研发、管理全过程,教师双师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得以保证。

2.产教融合平台的职能定位要多元化。“升级版”产教融合平台在政校企资源互补共享上有着更大的空间。对于双师队伍而言,需要根据工作职能的定位而不断更换角色定位。如满足学校需求的职能定位不仅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实施者,还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研究者、转化者;满足政府需求的职能定位是职业教育政策的宣传员、解说员、引导员;满足企业需求的职能定位可以是产品与技术的研发专家、推广专家,亦或是企业的管理中层、技术骨干。

3.产教融合平台的职责履行要协同化。“升级版”产教融合平台在政校企工作职责履行上具有方向一致性和效应叠加性。高职院校双师队伍既可以与地方政府搭建平台,在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综合性、战略性的合作,教师社会服务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务实、举措更接地气、质量更有保障;也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研究单位,以高层次科研来引领专业的高水平发展,教师既可以对接项目融入企业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又可以吸纳高素质研究人员增强学校研究团队实力。

(二)打造双师素质项目“增强版”,构建教师多元化职后培训模式

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专业学科和职业教育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开发与实施能力,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服务与推广能力,这也是“双高计划”对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基本要求。构建以双师素质提升为主要目的的教师职后培训进阶模式,需要筑牢以下教师发展基础。

1.重视规划打造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在教师发展规划上,既要充分参考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成功的建设经验与工作理念,又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形态特征,研制既能符合自身迫切需求又能突显自身特色亮点的未来蓝图。尤其是随着VR、5G等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带来的教师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应在建设规划中予以重点考虑。在职后培训项目体系上,以开发对接新时期职教师资需求的新项目和延续改进经典培训项目两手并举,贴合教师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的教学技能、职业教育专业理论与应用能力等关注热点,从校本培训、海外研修和辐射推广三方面全力推进教师职后发展。

2.统一标准校企共建双师培训基地。首要任务是要从国家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寄予的建设期望出发,研制涉及资质条件、建设任务、支持重点、成果评价内容的建设标准。再是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与所在区域高端行业企业合作,分专业建设培育国家级、省级、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基地,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团队,开发专业建设、职业精神、实践能力、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培训项目,合力培育执教能力强、能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双师型”教师。

3.分层分类培育教学创新优秀团队。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聚焦重点建设的专业群,结合“三教”改革,对接模块化课程群,探索平台课、课程组、项目组、教练组、工作室等分工协作的多样化教师组织形态,组建多类型、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以及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探索团队带头人负责制下的结构化团队合作机制与组织模式,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加大激励力度,分层次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构起逐级递进的教学创新团队培育体系。

(三)打造教师评价制度“组合版”,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应围绕新时期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一手抓周期性、常态化教师评价与针对性、递进性教师考核的有机融合,一手抓职业精神、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实绩等彰显“职教师资”特征业绩评价条件的合理布局。从评价考核体系具体内容来看,应建立完善以下核心制度。

1.建立双师素质认定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双师素质认定工作机制的形成:一是构建分工明确的认定运行模式,国家层面要颁布《全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办法》,省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负责省内教师认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另一方面还需肩负与其他省份双师素质认定接轨并轨的重担,高职院校负责具体开展本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二是建立相对统一的认定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出台双师素质激励政策,引导教师主动参加认定,将双师素质认定由外部要求转化为内生动力;制定双师素质认定周期性滚动机制,规定每一个周期(如5年一个周期)内全员教师必须完成一次重新认定,确保“双师型”教师的个体质量和整体水平;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推进,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状态数据平台,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预警和动态调整功能。三是打造教师评价考核理想组合。探索将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岗位聘期考核、职称评聘、双师素质认定四种定期评价和单项能力不定期考核(如专业、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教师职业技能测评等)构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为高职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2.完善职称评聘业绩条件。落实师德“一票否决”,破除“五唯”弊病,建立以贡献、能力与实绩为导向的多元教师评价标准。一是在现有的教师职称评聘业绩条件中,加大双师素质要求比重,如将教师行业企业经历及基于工作过程形成的课程开发成果、工艺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推广等具有明确双师素质指向性内容有机纳入,将评聘重心向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方向迁移,建构完善“基本条件+代表性成果”的分类评价标准。二是可分步将专业技术岗位聘期考核工作与职称评聘工作并轨,建立统一的分层分类岗位业绩评价标准,实现专业技术岗位的动态聘任,向“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用人机制目标推进。(节选自《职教论坛》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