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队伍建设 >

职校教师“三位一体”校本研修体系的构建

作者:荀大勇,荀龙 时间:2021-09-07 来源:未知


一、校本研修的内涵

校本研修的内涵在于“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校本培训的概念。校本培训相对于国家级培训、省培、市(区)级培训,有着根植于教学实际、教师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等特性,得到了教师的积极响应。随着校本培训深入开展,投入和产出失衡现象越发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过程中没有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和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校本研究、校本研修应时而生。顾冷沅教授认为,“研就是教学研究,修就是教师进修”,“研”是行动,“修”是目标,校本研修就是教师通过研究本校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实现教师进修目标,与校本培训相比,两者目标是一致的,一词之差,反映了培训理念和活动方式不同。通过表1的对比可以看出,研修强调内需,突出了对话和交流。

图片

二、“三位一体”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

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锡山中专)为了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发展,从2013年起采用“按需分层”的培训策略,以自下而上自主研修为主,以自上而下专业引领为辅,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研修“双通道”既保持了先进教育理念统领,又充分调动了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克服了以往培训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了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见图1)的科学发展。

图片

图1 “三位一体”校本研修模式

(一)“按需分层”激活教师发展动力

费斯勒提出“周期动态模式”,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每个周期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纵向阶梯,而在职教师良好教学品质的形成有三个关键期:入职阶段、能力成长阶段、成熟稳定阶段。这三个时期的教师其关注重点是不同的(见表2)。锡山中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线,在校本培训过程中有的放矢,采用“按需分层”的培训策略,激活教师的学习动力。

图片

第一,入职阶段。入职阶段的教师通常是指工作三年内的新教师,他们面临入职达标考核,这阶段教师最感兴趣的是如何理解教材、规范教学、站稳课堂。锡山中专在加强教育通识的培训外,还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新教师有了师傅的带动,会主动走入课堂向师傅学习专业知识、授课技巧,请教班级管理经验,这种师徒结对的精准帮扶,就是“青蓝工程”,它有助于提升新教师的学习力和教学品位。

第二,能力成长阶段。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青年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品质课堂初步形成,一部分骨干教师应运而生。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学校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三创”等比赛活动,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锻炼能力、反思问题、缩小差距,自下而上的主动研修润物于无声;另一方面,学校邀请大赛的获奖者进行经验交流、专家讲座、校际联盟,这种从上而下的专业引领育人于无形。双向研修为领头雁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支持。

第三,成熟稳定阶段。处于教学能力成熟稳定期的教师,对教学工作有了较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一定的时间、能力进行教学科研。锡山中专设计了“名师工程”实施方案:推送这些教师参加省、市级领军人才、名师、大师的交流,在高层对话中,确立新追求;积极拓展国际视野,送出国门学习先进的职教理念,在碰撞中找差距;鼓励他们带领更多的年轻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在研究中为教育、教学寻找新途径。

(二)重心下移,贴近学生成长热点

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技能、教学、德育、管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教育的本源,也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内容的繁杂性决定了研修需求的多样化。锡山中专灵活地运用了“按需分层”的培训策略,降低工作重心,从校级层面下调到专业教研组、合作团队、技能小组,每年组建约100个合作团队,涵盖学校事业发展的诸多方面。

第一,以素养为目标的才艺社团。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才艺社团创立的主旨。学生的爱好是多维度的,为此锡山中专成立了球、棋、舞蹈、绘画、音乐等多种类型的兴趣社团,学生以共同的爱好聚集在一起,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坚持多元评价、科学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省、市才艺展示、“文明风采”大赛,让更多的职校学生赢得出彩的机会。

第二,以技能为核心的竞赛团队。职业学校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竞赛团队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及创业能力为立足点,开展项目化技能实训。锡山中专教师以各类竞赛为标杆,研究技能教学的新动向,反思自身教学问题,通过研究往年竞赛的案例,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近年来,学校师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竞赛项目获奖,既培养了人才,又提升了指导教师的技能,拓宽了专业教师发展领域。

第三,以课堂为基础的课程专业团队。课堂教学是教改的主阵地。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教学团队的主要研究点。锡山中专的教师在研修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改革,努力营造轻松、和谐、信任的学习氛围;认真研究新课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学过程;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力度,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实现资源共建共用;以现代制造为龙头,积极打造省、市级品牌、示范专业,在区域内形成特色专业群。

第四,以教改为主线的课题团队。教师只有深入、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才会成为成熟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课题,锡山中专的教师会自觉学习理论,反思“三教”改革的得失,促进教学创新;以微课题为抓手,组建研究团队。多年来,课题团队的参与人数一直处于高位,形成了浓郁的研究氛围。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层出不穷,为青年教师做了表率,推动了校本研修的良性发展。

(三)文化引领,完善学校发展环境

在校本研修中,教师专业成长是动力,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是研究的内容,“双通道”是途径,活动是载体,“师、生、校”共同发展是目标,有了这些认识和理念,校本研修才能得以科学、持续性发展。提倡“相信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人本理念,就需要先转变观念,尤其是管理者的理念要转变。理念改变,制度和行为也随之变化。

第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文化。科学设计,规划中导学。在大数据时代,不缺少知识的存在,缺少的是找到知识的学习力。管理者要做好前期设计,找到学校事业发展和教师职业需求的契合点,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更多支持教师学习的生态环境。锡山中专运用SMART管理规则,制订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等12项条目,学习任务贯穿其中,实现了学习与成长完美结合。人文关怀,生活中乐学。无论是个人的学习,还是团队的合作研讨,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校领导、其他团队的肯定、支持和帮助。锡山中专在各类教学比赛前,总是想办法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科学指点,组织教研组集体研讨;领导深入技能集训现场,解决工学矛盾,提供设备保障。这些行为远比草草发一个通知要有温度。适当的关怀、关注和辅导具有润滑剂的效果,对提升信心、攻克难关具有很好的助攻作用。灵活形式,工作中助学。研修内容来源于教育、教学一线,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是校本研修的一大亮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管理,问题的产生、立项、解决过程中目标明确,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恰当的研修形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教学团队采用师徒结对形式进行研修,课题团队依托名师实现“研学训”。好的形式对学习习惯养成有促进作用,当学习成了习惯,自主研修的文化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优化自主学习的环境。在经费方面,教师在研修过程中,势必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如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考察经费等,学校要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满足教师培训的需要,争取政策扶持,让更多的教师走进企业、科研单位,并接受出国培训,同时要利用好合作企业、社会团体等统筹融资的方式,保障经费来源。在制度方面,教师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动力、压力。锡山中专在出台继续教育相关约束性文件时,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做到发展有规划、培训有计划、活动有策划。如《团队考核办法》《教学科研考核条例》等文件中明确成绩优秀者的奖励条款,相对于惩罚,政策的激励更能调动教师的主观意愿。近年来,一批批教学成果的落地、推广,实现了优秀的人带动更多人优秀。在资源方面,教师在研修过程中需要图书、设备等硬件资源,还需要软件支撑。比如:在课题研究中,经常需要网络文献的下载权限;在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邀请校外名师进行专家引领;在技能、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需要校企深度融合。这类平台对教师自主研修意义重大,学校要架设桥梁,为教师学习、成长铺平道路。(节选自《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