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双高建设 >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逻辑与策略 ——基于“双高计划”的讨论

作者:陈金玲,朱俊 时间:2020-08-14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三大挑战

(一)外部关系面临重构:工作世界生产逻辑带来的外部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央地关系、经济结构进入结构化调整中,政企关系、产业结构方向受到直接影响,作为职业教育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影响:

一是高职院校的举办方过度关注对高职院校办学活动的监督管理、激励约束,缺乏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以及可置信承诺为高职院校融入区域产业提供制度保证和制度空间。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整体下行趋势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进一步激活办学体制,加大学校市场主动性对降低学校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更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尽管高职院校通过内部机制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和协同发展作用,但是忽略了工作世界个体(企业)既是产品生产的主体,也是知识生产的主体,校企合作的核心是有效知识的生产与传递,按照生产逻辑施行知识层面的深度产教融合组织还没有完全建立。三是随着职业教育对工作世界认识加深,高职院校面临着来自工作世界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层次更进一步下沉到企业的生产任务中,这就需要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保障机制和分享机制。

(二)治理效率有待提升:教学组织知识逻辑带来的内部挑战

“双高计划”背景下,当前的高职院校专业组群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教学组织:一是传统的组群模式,按照学科相近、资源互补的方式进行组群,通常把办学历史长、师资力量强、人才培养水平高的专业确立为龙头专业。二是按产业链上下游生产岗位关系进行组群,把办学积累最深厚,与产业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确立为龙头专业,整合学科临近专业进行组群。三是根据不同产业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情况,按照不同的生产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要求进行跨教学单位的专业组群。由于三类教学组织都是按照岗位能力的知识逻辑进行编码形成的,知识复杂性不同,对应的教学组织形态尽管不一样,但专业群的教学组织逐渐实体化,不再是一个虚拟的协作机制,需要对内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就对高职院校内部的治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一是产教融合平台需要向高效、精细转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精细到生产过程,按照企业生产过程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进行协同与改造,这涉及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二是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向务实、有效转变。在政府财政普遍紧缩情况下,扩张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已不可能,特别是“专业群”建设背景下,跨专业的教师资源共享、跨界技术合作都需要从内部机制上灵活配置师资。三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向分层、科学转变。尽管在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但组织内部如何进行有效治理,特别是专业群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专业层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如何进行合作,实现教学效率优化,则需要更加精准的教学组织治理模式实行“一组织一策略”。

(三)资源平台共享乏力:职业院校治理逻辑带来的自身挑战

随着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双高计划”的有效推进,意味着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职业院校面临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建设、类型发展的战略任务。高职院校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从职业教育的底层逻辑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从教材、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师资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建构了一批能够真实反映岗位能力、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标准化课程、教材、实训基地。以专业群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创新,需要打通上述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对高职院校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业院校内部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现有院系组织还存在结构束缚、部门中心等问题,资源有效配置、系统激发活力等方面还不能推动生产过程知识有效整合与转化。二是专业群还缺乏实体教学行政组织支撑。现实中,不少专业间的组群方式是按市场价格机制交易机制各取所需,如单纯邀请其他专业教师授课,这种松散的专业组群逻辑是纯粹的市场交易方式,很难参与到对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产业生产逻辑可编码知识进行重新编排。因此,需要按专业群的建设基础组建相应的科层制行政组织,形成一种处于市场交易与内部科层之间的中间层教学组织形式,它们既有市场交易属性,又有内部管理属性,融内部科层制与外部市场交易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一体。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治理策略

(一)立足时代精神,加强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学校党委应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战略高度,从学院长远发展的角度深刻把握党在教育工作中全面领导的实质,充分认识、协调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充分认识党中央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地方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强化学校办学目标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目标一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目标一致;在培养模式上与“双高计划”规定的内涵、做法和要求相符,与地方的发展定位、社会目标、产业结构相匹配,做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者的角色。二是充分认识地方党委政府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准本地经济社会中地方党委政府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制定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在地方党委领导下,贴近市场办学,把生产设备、生产人员、生产技术等产业要素引入学校,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做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储备库的角色。三是充分认识学校党委与学院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配置资源,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学校各类资源调整到学校有效实施“双高计划”的战略目标上;另一方面,强化二级院(系)党建,通过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将专业组群发展、专业知识、行业素养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为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对接生产过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对接产业群,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工作世界的生产过程融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体系标准融合、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融合,同时,提炼能够体现行业特色、反映时代特点、体现职业精神的价值要素融入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现全程融通,培养“思想道德好、专业技能精、职业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针对生产过程关键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开发典型教学任务及相应的实训项目。针对企业真实生产案例、产品特性和生产手册,编写活页教材,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这些教材以生产流程(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原料选择、验收、预处理、配料、加工、包装、入库、出库等工作流程,聚焦生产、检测、品控等实训任务某个环节的技能点,反映知识点及其与技能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当需要更新知识点、技能点时,无需更新整本教材,只需针对性替换相应活页即可,发挥活页式校本教材灵活性的优势。

三是优化完善课程结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强化专业特色、充分利用资源为目标,优化专业群课程结构,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融入产业高端人才培养特质的“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新型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依托行业和先进企业,组建综合虚拟车间,开展工程教育,让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接触和掌握复杂工程问题中的技术开发与实现。

(三)依靠科学管理,优化院校内部治理体系

一是搭建政、行、企、研等多方合作办学平台。有效整合校企之间、校校之间、学校与行业间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的董事会、专业联盟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平台,促使行业企业制度化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决策、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一系列实质性活动,以促进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

二是打造“互兼互聘,共管共用”的“双师”队伍。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实施,产业界与学校都加大了对高技术技能水平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此次“疫情”后暴露的缺工问题,短期内的“双师型”教师政策势必会加大产业与职业院校对优质人力资源的竞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现实出发,通过兼职教师请进来和专任教师走出去,实现“互兼互聘,共管共用”的双向互动机制,为高职院校按照产业需求多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深厚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围绕集群产业链,设立专业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师资共享信息平台,建立师资资源库,并在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校际资源协同效应。

三是持续改进内部质量的标准体系。围绕“双高计划”建设任务,遵循“精简、统一、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理,构建基于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等领域的能力指标,多方参与的可测量、可观察的课程标准、理论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标准、诊断与持续改进标准等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四是构建适合专业群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基于工业生产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等四个环节,强调以监控、评价、反馈作为专业群质量管理循环的关键组成,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反馈诊断分析与改进机制。搭建基于专业群的教学诊改数据监测与管理平台,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在学校、专业群、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四)适应专业群需求,强化二级院系协作关系

一是协同共建“平台+模块”的模式。由核心专业所在的二级院系牵头,按照组群逻辑,围绕对接的产业链,共同整合有关教学资源,根据专业群的相关技术标准,如课程结构、课时数量、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搭建组群“平台”,共享不同专业的课程、教材、实训项目,并按照知识结构,由对应专业开发成不同课程“模块”,依照岗位能力结构的技术能力标准确定各模块的学时数。

二是协同共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一方面,按照“平台+模块”的方式,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将原本属于不同院系的课程内容、能力标准、教学方法等各类教学资源通过优化、改造、整合等方式发布于专业群平台,构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对照岗位能力、知识结构,院系之间协作共建专业群知识衔接的实训项目、一致的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统一群内不同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是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除“平台+模块”的模式外,二级院系在学校的统筹下,根据产业集群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岗位的需求,通过组织机制创新,整合二级院系内部的各种资源要素,以科层制组建现代产业学院。在现代产业学院内部,要以遵循产业需求为根本点,对照产业集群要素,以专业群带动课程群建设,聚焦产业集群的共性岗位、关键岗位,探索这些岗位的知识关系、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吸纳行业企业一线的最新技术、前沿成果,通过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综合实践的方式构建跨专业的课程群,促进地方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全环节融合。(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