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领域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其中不乏修正当前职教系统教育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的价值内涵。在职业教育改革和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举措下,思考、明晰我国高职院校应树立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三教”领域的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三教”改革与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要求
“三教”改革助力职教培养体系完善,使得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与产业人才需求匹配。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产业、经济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此背景下,推进“三教”改革,明确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之间各自在教师、教材、教法方面的要求与标准,完善各层次技术教育的角色定位与培养目标,清晰职业教育学生升学的空间和渠道,才能从现实意义上构建“中、高、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满足现代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对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教”改革助力职教培养规模扩大,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如何有效应对规模扩张以及学生类别更为复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挑战亦是当前急需正视的问题。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养对象,唯有深化“三教”改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建设一支能够应对学生类别多样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就业导向,强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探索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教材、教法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四辅人员”群体技术成长、质量就业,成为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不因扩招而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培养更多产业人才的规模效应,进而实现为广大农村青年、退役军人及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为宽广的职业发展机会的扩招目标。
“三教”改革助力职教质量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是破解“职业教育无用论”的根本路径,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以质量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因此,“三教”改革既是质量取向,又是质量行动,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三教”改革是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革命,是整体串联近年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举措、发挥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的先决条件。
二、“三教”改革与当下高职院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困境与反思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生态下,高职院校要承担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紧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重任,根本举措在于厘清高职教育价值取向,深入推进“三教”改革,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问题之一:教师观上重资格准入,技术技能导向不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良的高水平教师团队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当前师资短缺的矛盾突出,缺教师、少名师,教师参与实践的渠道不畅、条件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工作步履维艰,技术技能导向的教师发展观还未占据主导地位。
问题之二:教材观上因循守旧,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与动态性不足。在价值取向层面表现为:现有教材选用标准不一,教材自主研发动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教材内容没能立足职业岗位要求。
问题之三:教法观上偏重专业,信息化与职业意识弱化。现阶段在学生成长的价值取向上依然存在重专业轻职业的倾向,表现为教学上重视以专业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安排,而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传授。
三、“三教”改革与高职院校的应然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育价值取向应是在追求教育的本真价值或终极价值即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特殊使命聚焦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而助力国家战略追求、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等社会价值的实现。推进“三教”改革与高职院校修正教育价值取向的目标是一致的,高职院校追求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需要建立在符合时代环境的教师、教材、教法的价值取向上。
树立职业技能、教学技能与学术技能共进的教师队伍建设观。高职院校需要让更多具有高超技能和工匠精神的人才充实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大幅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树立教学技术、职业技能、学术研究并驾齐驱的综合评价观,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职业理论素养和高超职业操作技能,并能在教育教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上具有较高水平,树立职业院校教师应是理论能力、技能、育人能力结合体的价值导向。改变重引进、轻培养的教师队伍培养取向,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培养,提升教师个人素质,通过自主培养,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局面,优化整体教师素质。
树立时代性、动态性与适切性的教材发展观。高职院校应坚持教材为纲发展理念,对现有教材进行规范整理、优中选优,加大教材的开发力度,丰富教材形式,解决教材内容在时代性与动态性方面的不足,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更多优质教材。
树立专业化、信息化与职场化的教法观。高职院校应树立常态化的备课、教研导向,促进职业教育教法研究,探索适合各专业的教学方法;应加强校企合作意识,深化产教融合,将学校的合作企业引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校与企业在日常教学中达成学生培养目标、规格的一致;应树立信息技术应用导向,让信息技术成为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助力;应树立职场化育人导向,使教学的场景更加契合真实的职场环境,缩小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让学生更容易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四、“三教”改革与高职院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师结构与技能,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要把优化教师结构作为应对改革的主要方向,树立对外引进、校企合作培养、目标引导发展的教师队伍优化策略。
改革现有教师招聘制度。研制双师型教师从业标准和考核办法,明确什么样的人才符合“双师型”教师招聘要求,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拓宽教师招聘渠道,多从企业一线聘请教师,对各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优秀高职毕业生,也可突破学历障碍引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推进校企合作,加大校企专业技能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建立高技能人才教师外聘制度,让企业高技能人才承担学校部分技能教学任务,缓解技能型教师短缺的压力。
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培养制度。在教师国培和省培的基础上,加大培训经费投入,拓宽现有教师业务培训范围,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进行分类培养和培训,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理论丰富而技能缺乏的教师加强技能培训,通过企业跟岗实践,弥补其技能领域的不足;相反,对于技能型教师,则应加强理论培训,帮助其完善知识体系。发挥学校教学名师的带动作用,通过外部招聘、内部培养等形式,双管齐下,尽快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比例,建强教师队伍,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打好人才基础。
完善教师发展标准体系。树立“双师型”教师成长导向,帮助专业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并建立成长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综合技术导向、教学导向和学术导向,激发专业教师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发学习的动力,逐渐形成基于行业、立足职业、发展学术的专家型教师成长观。学校内部制定完善各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推行“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在同等条件下,通过认证的“双师型”教师在评优及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
(二)推进教材优化与开发,建立特色鲜明的高职教材体系
组建教材选用及研发团队。制定学校教材选用标准,从市场上现有繁多的教材中择优选用,提升基础领域教材质量。建立校本教材研发团队,编写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前沿性的校本专业教材,以弥补当前市场教材的相对滞后性和缺乏针对性缺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双元”团队合作开发教材,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适切性,让教材紧跟产业发展水平。
加大教材研发力度。聚焦时代特征、技术革新、最新产业需求,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标准更加契合行业企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教材研发过程中,要积极聚焦1+X证书制度,实现日常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关联,定期修订教材,让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获得考取证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的有效提升。
丰富教材形式。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VR教材。加快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和智慧功能式教材的开发,促进现有教材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教法研究与改革,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教法创新
加强教师教法研究与思考。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教研活动、赛课活动,研讨适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在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价中,应提升学生评价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的权重。有条件的学校还应注意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区别,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源分别编班,并设计具有差异的课程结构,采用差别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因疫情防控,促进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常态化。在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通过网络连线一线企业,观摩生产过程,使线上教学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补充。
聚焦高职院校“四大课堂”。教法改革还应围绕学校课堂、网络课堂、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等四个课堂的不同特色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学校课堂侧重知识和理论培养,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提倡研学结合、模拟职业情境,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网络课堂偏重信息技术应用,利用慕课、微课等搭载线上学习平台,邀请专家和企业工匠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资源。企业课堂在教学上要着重职场化育人,利用职场环境和资源,面向职场需求导向,以职场化育人环境为基础,以实施职场化教学为核心,以产教共同设计与实施人才培养作为主要教学模式。社会课堂侧重结合时代特点综合育人,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任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教育贴近生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养成。(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6期)
<< 上一篇:“双高计划”中“金课”建设的价值诉求
>> 下一篇:高职院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