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工匠精神 >

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

作者:主编 时间:2020-07-07 来源:未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据统计,十八大之后总书记视察的企业七成左右为制造业企业,并多次在考察中对制造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统筹施策,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改革举措。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先后进入国家政策体系,为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完善政策环境之外,软环境的构建也不可或缺。过去我们过度追逐规模、产量、速度、投资等“硬指标”,今后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品牌、创新潜力等为代表的“软内涵”。

而工匠精神作为制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软实力的核心之一,发挥着重要的隐形力量,它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国人的职业素养和不断丰富制造业的文化内涵。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词一时间迅速占领了各类媒体的重要版面。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培育工匠精神会出现在国家政府层面文件之中,从而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

实际上,工匠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指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也泛指以“精益求精、专注耐心、专业敬业、勇于创新”为核心的职业素养。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对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作出批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

2016年5月,李克强总理又两度提及工匠精神,先是在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指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出席贵阳大数据博览会时,又强调“大数据新业态代表的创新理念要和传统行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相结合”。

李克强总理先后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制造业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无疑将会使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更明确、行动更坚决。

关于工匠精神,很多人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一谈到工匠精神,言必称日德。其实,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在世界各国文化中都能找到其根源,但各个国家由于自然资源、民族特性、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本国工匠文化的特征。日本、德国等西方工业强国背后的工匠文化各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工匠精神在中国自古有之且底蕴更为深厚,早在《诗经》之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把古代工匠在加工玉石、象牙、骨器时仔细、专注、求精的过程与态度,引喻为君子自我修养。

庄子则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几个小故事,表现出这类角色拥有极致技艺的共同特性和基本属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技进乎道”“以技入道”的观点。

实际上,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一代又一代工匠孜孜不倦地追求“技道合一”,把对技艺的浸淫、对作品的虔敬、对人情的体察、对自然的敬畏,以匠心之巧思,倾注于制作过程,才创造出了绚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机器化大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存在于许多人儿时记忆里的那些传统手工匠人,虽耳熟能详,却已变成一种美好的回忆,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制造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借着政策的东风,享受着人口的红利,一些企业尝到了甜头,盲目追求规模效应,摊大求全、率性扩张,还有一些企业习惯了走捷径、赚快钱,产品粗制滥造、山寨抄袭,根本无暇潜心提高质量,专心塑造品牌。

与此同时,流水线上的工人们也宛如上了发条的永动机一般,保持着高强度高密度作业,但又很快从一个工厂流向另一工厂,越来越少的人肯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技术,钻研工艺。于是,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耐得住寂寞等“工匠精神”的精髓要义,在“收入”“利润”“效率”“扩张”等现实面前,被很多人束之高阁、抛诸脑后了。

我们都知道,制造业是国家的根基所在,所谓“无工不强”,没有独立且强大的制造业,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安全和国际的地位就无法获得保障,信息化也将失去物质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始于2008年的那场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日、德等传统工业强国痛定思痛,开始重新反思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作用,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新兴国家也纷纷把发展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制造业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一时间,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英国“工业2050战略”、欧盟“未来工厂计划”、印度“印度制造”等应接不暇。

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曾经“去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就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大国。同时,我们还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但无法回避的是,我国的制造业现在正面临着诸多隐患。很多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很多企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很多产品没有打造出让顾客信赖的品牌,以致我们的消费者在全球其他地方疯狂地扫空货架。越来越多普普通通的企业老板、打工者开始感受到阵阵的寒意,发现生意不好做了,钱不好赚了,工作不好找了,焦虑症在蔓延,中国制造已然走到了攸关未来的十字路口。

日本管理大家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一书中说:“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无处退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分变得更为清晰,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劳动者,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

当然,培育“工匠精神”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之融入每一位中国劳动者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制造共通的精神理念。我们期盼中国制造在经历了一段躁动的岁月之后,以工匠精神引领的一个追求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尽早来临。

显然,只有更多的人接受并身体力行,工匠精神才会真正成为制造业乃至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本文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品质革命之魂》一书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