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工匠精神 >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作者:杜恒杰 时间:2020-09-19 来源:未知

当前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价值导向与精神追求。让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继承者、传承人,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已成为职业教育追求的新目标。高职院校把“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内涵发展新指导,融入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全过程;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积极探索“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提升“素能并重、德艺双馨”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拥有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和较高的人生境界。

一融合培养的必要性

(一)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之需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队伍在数量、结构、素质上均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技术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工匠”人才,在基层一线推动产品品质优化和技术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华丽转身。

(二)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之需

  将“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到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实验实训、产教融合的全阶段,依据不同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富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培育与塑造,促使学生真切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与价值追求,实现人才培养内涵提升。

(三)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之需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在从“准职业人”过渡为“职业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需要将历代工匠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优秀职业品质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匠心”神韵,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向“大国工匠”职业理想迈进。

二“工匠精神”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维度

职业素养解决做人做事的内涵和价值目标,是达到目标前的力量储备;而“工匠精神”解决的是在落实任务过程中,用怎样的态度、意志、标准、方式去达到实践的要求和成果,进而把“人”做到完美,把“事”做到极致,两者之间在多个维度上契合与辩证统一,既为因果,又递进,相得益彰。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施路径

(一)在“贯穿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依社会需求,立足教育教学,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在实习实训和理论学习中由教师引导,利用“职业素养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素养”模式,将“工匠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贯穿融入学生“三课堂”中。

第一课堂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意识培养真正融入教学目标、内容、管理与考核,在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中将“工匠意识”全面渗透。构建包含“责任意识与感恩教育”“职业能力与职业操守”“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国学修养与人文情怀”“生活技能与生命安全”等教学模块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各专业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特点,提炼本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要求,构建专业课程“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引导教师自觉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发挥主渠道作用。第二课堂则是以学生社团、技能节为主的日常养成训练活动,应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制作上传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以“项目任务单”形式,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超市”,实现学生线上学习、线下实践;利用大数据技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及时给予评估与调整;使学生认识到工匠意识培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发挥主阵地作用。在第三课堂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倡导“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合作精神、职业沟通与认知能力。通过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实训平台,把“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内容融进教学实践细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收获、成长,发挥主平台作用。

(二)在“公司制平台”中锤炼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

“真实职场环境,校园模拟实现”,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引入现代企业文化与管理元素,提炼各专业历经积淀而形成并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职业要求”,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结合专业特色,以“模拟公司制平台”为载体,科学规范地引入企业的组织构架、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价值观等核心元素,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模拟公司,以虚拟货币等考核评价形式,开展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实践训练;在养成训练实践中让学生用不同的企业角色模拟体验感受真实企业的管理氛围。“模拟公司”职场情境的构建,根据真实工作任务,按照学生能力的发展规律,将序列化的工作任务成为获取知识的载体,不断实践操作,强化学生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勇于担责、善于沟通、团队协作的意识,更好地锤炼学生“一丝不苟”的工匠态度。

(三)在“具体化项目”中“持之以恒”固化学生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具体化项目载体来固化。通过与企业管理方式接轨,营造仿真型的学习工作环境,开发融合“工匠精神”、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项目,实施“入小、入细、入微”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固化教育,让学生体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职业竞争力。将学生在校园内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划分成不同网格空间,针对每一个空间的特殊性提炼出工匠们所需具备的素质与行为,开发具体的固化项目。通过人人参与“职业岗位体验、文明行为督导、职业技能比赛”等校内固化项目与指导教师带学生下企业、进园区的方式,以实际工作模拟实战等校内外固化项目,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固化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行为。

(四)在“现代学徒制”中雕琢学生“精湛高超”的职业技能

传承,不只限于物质,更多的则是精神,“学徒制”是“工匠精神”得以千百年流传的关键。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适合现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与有社会责任担当、技术水平一流的企业深度合作,以高于企业实际岗位的标准来雕琢学生精湛高超的职业技能。

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大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无论在时间还是内容上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为载体,以强化职业素质养成训练为内容,打造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训练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中雕琢学生“精湛高超”的工匠技能,激发学生对行业、企业、岗位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技艺传承的使命感,在无形之中淬炼学生的“匠心”。

(五)在“多样化平台”中打造学生“匠心独运”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动力之源。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要重视产教融合、整合优势资源,建设“校内+校外”双创实践基地。将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开展“跨学科、多种类”的技能竞赛、开放创新创业实验室(基地),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定期组织训练营和项目化活动、成立团队参加创新类大赛,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吸引学生进行课外创新实践;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多形式、综合性的平台,更好地打造学生“守正出新”的创新意识。

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培育“尊崇工匠”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使学生经过不断熏陶产生共鸣,逐渐萌发“工匠情怀”。

1.显性物质文化建设

将“工匠精神”元素融入校园文化长廊、道路景观建设、校友林(碑)等建设中;在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张贴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特质的校园显性文化。

2.隐性企业文化建设

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企业价值观、先进的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渗入专业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实现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拓宽“工匠精神”宣传渠道与宣传力度。

3.师德师风文化建设

教师作为最接近学生的人,其一言一行相比其他人更容易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每一位教师均作为工匠精神的现实载体与重要代言,言传身教于身边每一位学生,推动工匠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传承与发展。

(二)磨砺“能工巧匠”的师资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双师”队伍普遍缺乏,无法满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高校只有将打造一支熟悉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良好的“能工巧匠”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培养学生的基础和保障,才能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社会满意的“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因此,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需要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方针。“请进来”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邀请行业专家与企业能工巧匠,给师生共同讲授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课程;通过开展“实练实操”教师技能比武,帮助教师提升业务能力与素养。“送出去”指定期选送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基层锻炼,增强实践经验、提升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传帮带”则指新老传承、互帮互助、以强携弱,引导教师之间建立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形式,定期开展座谈会、研讨会,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开展“独具匠心”的教改创新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单位部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独具匠心”的教改创新实践。(1)实施“三阶段、四环节”的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三阶段”指将专科学习的每一学年作为一个阶段,按“理论导入—模拟训练—岗位实践”进行分层分级培育;“四环节”指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围绕第一课堂导入、现代学徒雕琢、模拟公司锤炼、具体项目固化四环节进行训练,使学生接受系统化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2)在教学方式上,打破过去单一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教育形式,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学习、课堂讨论、线上线下师生学习互动等教学方式,将学生从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真实的岗位任务,让学生通过自我摸索成功完成工作任务,感受蕴含的工匠精神内涵。(3)邀请“工匠大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在举手投足之间向学生展现“大匠”风采;在管理模式上,实行校园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师傅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在课堂教学中由任课教师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正心精心、敬业精业”的态度;在实训实习时,由企业师傅来指导,潜移默化、因材施教,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四)实施“产教融合”共同培养机制

伴随社会的进步,传统“言传身教”的传习方式日渐式微,“工匠精神”的传承与职业技能的培养逐渐规模化,但单一的学校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依托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机制:(1)聘请企业优秀员工、顾问、专家到校开展提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讲座、活动、实践课程等活动;(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按照各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岗位特色,通过岗位与专业匹配、学生自主选择等方式把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工作,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签订共同培养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3)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企校两方通过构建实训实习基地、企业专业人士进校园指导学生等方式共同培养学生,加深产教融合,并针对企业需要调整学生培养方案。

(五)推行“三位一体”评估保障机制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发展性评估需要从目的、主体、机构、制度、平台、评价、反馈、预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尤其需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估在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围绕学生发展和培养规律,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高职院校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评价体系,保证未来“大国工匠”培养质量:(1)政府从全局的高度,适时发布相应的政策与指导方针,引导社会和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积极鼓励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改变职业养成评价拘泥于课程书面的现状。(2)社会评价主要通过用人单位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机构评价等形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提升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3)高职院校则针对专业所处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形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职业素养提升与评价的内在机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测评模型,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与质量。

五结论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实质内涵,丰富培养载体,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与学生教育管理中,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第一线的储备力量,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