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质量诊断与改进 >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内涵与路向选择

作者:主编 时间:2020-06-16 来源:未知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内涵与路向选择

陈群  教育与职业

 

要全面深入地贯彻《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文件精神,顺利达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目标,各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和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出既契合本校办学实际又有利于特色高水平院校及专业建设的路向选择。

一、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

分析缘起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1.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第一,优化人才供给结构需要发展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第二,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特色高水平的高职教育。第三,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特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支撑。

2.高职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以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进入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动期,高职教育由此进入由计划培养向市场化培养变革的探索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规模扩张的新阶段。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高度重视,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其本质是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诉求的回应。

3.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规划的接续。经过十余年的重点高职院校建设,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明显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仍遗留了不少问题,为此,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可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国家高职院校建设长期规划的自然接续。

二、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

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当地离不开”是基础。重点要实现“两个适应”:第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应当紧跟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适度超前规划专业布局,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建设方向。第二,适应产教融合需求,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挖掘校企合作深度,形成院校与行业企业共谋发展、共建共赢的办学格局。

2.“业内广泛认同”是要求。关键要实现两个“高水平”:第一,人才培养高水平。高职院校能否为行业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决定了业内是否认同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第二,技术研发高水平。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发挥本校的技术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加大行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为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动能和先进技术支撑。

3.“国际可交流”是目标。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不仅要取得与国际性职业教育机构在共同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资格,更要在广阔的国际教育市场上树立品牌、打出优势,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

4.办学有特色是核心。一是办学理念有特色。高职院校应当在充分尊重高职教育规律、遵循“以人为本”办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教学条件、生源特征来树立差异化的办学理念。二是院校治理有特色。高职院校应当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实际,形成适合本校校情和办学理念的特色治理模式。三是专业建设有特色。高职院校要加强本校强势专业建设,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以及特色专业群;要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及时开发设置新兴专业,构建特色化的专业格局。

三、新时期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路向选择

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路径有以下几点:

1.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体制机制。第一,要调整优化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第二,要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第三,要进一步增强办学机制的灵活性,积极创建特色学院。

2.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创设服务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高端产教融合平台。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与区域产业、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有利于院校与企业发展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社会性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搭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治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第三,高职院校应当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打造一体化基地。

3.以专业发展为引领,构建特色高水平院校和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联动机制。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研判,主动适应产业格局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适切性。第二,高职院校要创新专业建设的工作方式方法,构建起主次分明、结构有序、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专业组织生态,实现专业间流程化和单元化的共享融合。第三,高职院校要强化本校优势、强势专业的引领作用,集中资源和力量重点提升优势、强势专业集群的整体实力,不断夯实优势、强势专业的发展基础,并发挥出其示范辐射作用。

4.以内涵发展为依托,推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扩容升级。第一,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高职教育”体系,推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扩容。第二,高职院校要探索与国际优质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路径和模式,引进国际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品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拓展并加强本校优势专业与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承接区域性或国际性的建设工程、科研项目。

5.以师资建设为保障,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人才队伍。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调动并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帮助教师群体提升专业能力,构建起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注:1.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18年第24期(原文字数:10038)

      2.作者简介:陈群(1981-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