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质量诊断与改进 >

聂伟 王军红|论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及其自洽

作者:聂伟 王军红 时间:2020-08-05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摘 要

质量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原因,当前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活动遵循着需求、办学、管理、成长和发展等内在逻辑。不同逻辑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质量监测失能和低效。为此,从主体利益实现、发展阶段、内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四个维度,通过明确逻辑基础、梳理逻辑主线、界定逻辑层次和确定逻辑方向四个层面实现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自洽,为生成质量监测指标、有效表达质量提供逻辑框架。

关键词

职业教育质量;质量监测;监测指标;逻辑自洽

  进入新时代,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改革发展的主题,但质量水平如何描述、如何监测、如何呈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实践界。要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质量的评价和监测是重要举措。实施评价和监测,必须建构严谨可靠的逻辑结构和评价模型,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基础的理论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指标问题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渐深化,职业教育围绕质量保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设计了诸多重大项目,使质量评价迅速走到了台前,成为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1. 质量评价的主要活动与存在问题。为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利益相关者基于各自立场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元评价。这些评价活动的目的不同、主体不同、对象所指不同、要求也不同,自然产生了名目繁多的评价指标。影响比较大的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及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等;此外,还有国家“双高校”建设、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等重大项目遴选,以及一些专项检查和第三方评价。这些评价活动、项目遴选、工作制度和院校排名,均遵循各自的评价指标。

  质量评价活动众多,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活跃的典型表现,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迈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但由于评价主体和对象不同,评价目的、内容和方式各异,造成了评价指标不同程度存在着以偏概全、多有争议和无法落地等问题,致使评价表达数据类型不一、质量结果呈现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职业教育质量主体带来了迷茫和困扰,也增加了评价对象的时间、精力和成本等负担。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储备不足,缺乏指标制定依据的主观原因,也有受事业发展基础薄弱、评价成本约束等客观原因制约;既有评价实施主体政出多门、人员专业性不强、技术手段较为落后的体制性和阶段性原因,也有各利益主体的趋利本性以及教育本身的复杂性等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厘清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以及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等概念内涵,尤其要处理好质量指标与质量监测指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分析质量监测指标的内在逻辑,生成监测指标。

  2. 从质量到质量监测指标的概念演进。职业教育质量包括质量本体和质量评价两层含义,本体和评价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质量本体即元质量,是一种客观存在。质量指标即质量本体的指标,是对质量表达的量度,是质量本身特性所规定的规格、特色及动态变化,主要包括水平现状(最高最低标准)、增值变化(绩效标准)、贡献大小(基准标准)、相对位置(竞争性标准)、过程特色(阶段性标准)、效率效益(核心标准)、支撑条件(一般标准)以及基础优势(各方面各环节标准)等方面。质量指标是基础,质量评价和监测是依次延伸,三者具有严谨的逻辑演进关系。质量评价指标是基于质量指标进行价值判断的维度和表征;而质量监测指标是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现实可能性和可行性、经济性和时效性等进行指标的选择、优化、重组和延展。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质量自身如何体现、表达和展现,着重于客观性、可行性、便捷性和说服力,如就业率、达成度、适应度、有效度以及满意度等的展示和表达。显然,监测指标具有行为导向,更关注一线实践,更强调实际操作。

二、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内在逻辑

  近些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开展了不少重大项目建设和遴选,对评选采用的指标从维度、主体、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监测指标生成存在着需求、办学、管理、成长和发展等内在逻辑。

  1. 需求逻辑。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需求逻辑是质量的对外指向,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视角,对职业教育供给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与潜力的判断。需求逻辑内含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两个规律,要求监测指标既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变化等因素对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结构、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又要反映后者对前者的满足程度,还要反映职业院校招生就业、培养培训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水平与变化之间的内在规律、传导机制和制约状况。

  “双高”建设是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项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双高”建设明确提出了“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要求,并细化为服务面向、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三个方面,鲜明彰显了监测指标的需求逻辑。如要求“双高”建设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领域,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此外,还要求“双高”建设学校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具体的建设举措上,要求“双高”建设学校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成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等。

  2. 办学逻辑。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办学逻辑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对上指向,是基于职业教育本质规定,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视角对投入有效性和产出水平的考查,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匹配程度、内在关系和变化趋势等。质量监测指标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通过职业院校办学绩效问责机制,反映投入的主体、方向及投入的资源类型、数量、结构、时机与产出水平、速度、效率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简言之,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需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匹配程度、水平和效益。

  在“双高”建设学校申报的指标设置上,办学逻辑体现得较为充分。《意见》对申报学校的基本条件作了细致的规定和要求。要求省级部门要落实对项目学校的建设资金和支持政策,学校要满足专科高职学校设置标准以及办学条件、建设规范等要求,这些是对学校建设投入的考察;另一方面,对建设学校的规模、专业、师资、经费、基础设备、管理等指标也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还要求申报学校在资源建设、改革创新、专业成就、就业创业、成果获奖等方面要取得标志性成果,这些都是对办学绩效的考量。

  3. 管理逻辑。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管理逻辑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对内指向,是基于职业院校的社会组织属性,从管理者视角对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反映,以实现在有限的时空、资源等条件下管理目标效益最大化、最优解,追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对职业教育质量来说,质量监测本质上是一种质量管理活动,监测指标需要按照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反映出管理主体需求、管理目标达成、管理原则落实、管理内容完善、管理过程优化、管理方法科学和管理手段先进。简言之,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需要遵循组织管理规律,反映一定时空约束条件下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反映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程度与治理能力水平。

  《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学校治理水平”。要求“双高”建设学校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健全多方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在具体申报中则要求学校“已制定学校章程并经省级备案、设有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并成立校级学术委员会”,满足“财务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等条件。

  4. 成长逻辑。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成长逻辑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对下指向,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目的要求,从职业教育主体即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视角,来反映受教育者的学习成长和教育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成长和专业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教育目的、功能、过程、方法和内容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专业发展规律,既要反映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状况及各种能力水平,又要反映教育者的需求满足、专业化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目的的实现程度。简而言之,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需要反映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水平、增值变化和发展潜力,以及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程度和满意程度。

  通过开展教育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可以反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况和学生成长水平。相关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学校重视育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对于专业适合性的预期以及学校整体预期,包括提供的餐饮服务、升学机会、社团活动等方面满意度较低;而对任课教师的职业精神普遍满意、认可度较高,“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两项也得分较高,反映出教师发展较为理想。

  5. 发展逻辑。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发展逻辑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对己指向,是指基于职业教育本体发生发展,从事业发展的视角对自身发展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映。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质量变化的内在决定因素。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要反映职业教育在一定时期内的基础条件、理想状态及现实形态等要素之间互动,由此形成的发展目标、起点、过程、速度、维度、能力、水平和变化特征,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外部条件、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反馈机制、对应关系和表达方式。简言之,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需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反映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及发展空间等,全方位表达自身发展质量。

  如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教育部要求各单位质量年报内容应至少包含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国际合作、服务贡献和面临挑战6个部分,并据此分别设计了“计分卡”“学生反馈表”“资源表”“服务贡献表”“落实政策表”和“国际影响表”6张数据表,将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发展逻辑。

  综上,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分别指向外、上、内、下、己5个内在逻辑维度,分别回答了职业教育能做什么、做成了什么事、成事的效率如何、成事的效益怎样以及自身能力潜力水平5个问题,形成一个以发展逻辑为圆心、其他4个逻辑依次向外扩散的同心圆结构,此结构坐落于一个由职业教育发展现实水平、增值潜力以及监测指标逻辑主线构成的三维空间中。同心圆结构以逻辑基础为原点,以逻辑层次锚定圆心位置,以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水平和增值潜力间的张力大小及变化,决定逻辑方向的走向。逻辑主线则由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集中表达职业教育质量的维度、结构、水平和变化。

  不同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主体、监测阶段、监测目的、监测内容遵循着不同的内在逻辑,甚至同一监测指标体系往往也是不同逻辑交叉混用,出现了逻辑起点不清晰、逻辑维度不周延、逻辑层次不明确和逻辑主线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而言,①由于对职业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或理解不够,造成了逻辑空白和逻辑不周延。②由于价值导向多元、质量结构不一,形成了逻辑混乱、难以自洽,导致质量表达数据格式不统一。③由于对质量监测本身理解及技术手段不足,造成逻辑所指不明,可能性与可行性欠缺。为此,要生成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必须要避免内在逻辑矛盾与冲突,实现逻辑自洽为第一要务。

三、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自洽

  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逻辑自洽,主要是根据特定的监测主体、目的和内容,实现监测指标内在逻辑基础的统一、逻辑主线的凸显、逻辑层次的对接以及逻辑方向的明确,在此基础上才能使监测指标系统化、行动化、信息化和自动化。

  1. 主体利益最大化是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基础。明确逻辑基础是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逻辑自洽的前提。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是质量提升的目的和归宿,是质量监测的内在动力。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基础就是要明确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只有找到利益共同域,才能将质量监测指标统一于共同的逻辑基础之上。

  明确逻辑基础旨在解决指标的合目的性,关注质量相关主体及其利益表达,实现主体利益最大化。不同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目的及现实目标,在不同的质量监测发展阶段,各利益主体共同利益表达的先后顺序、方式方法以及比例大小等都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共同利益域。作为质量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管理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尤其是在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时代之后,各利益主体更加关注质量。政府作为举办者,更关注学校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教育功能的实现;管理者更关注职业教育竞争能力及管理效率,尤其是学校层面更关注自身发展的位置及增量变化;教育者更专注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受教育者更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行业企业更关注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变化及对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岗位需求满足的程度;学生家长则更关心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成长发展状况。

  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在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生成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各主体的利益边界,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我利益与他者利益、现实利益与潜在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博弈中寻求平衡,不断夯实职业教育质量监测的逻辑基础,基于各主体利益最大公约数的积累生成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

  2. 立足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确定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主线。确定逻辑主线是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逻辑自洽的核心。基于共同的逻辑基础,厘清质量监测指标之间所遵循的逻辑链条和演绎进路,对指标进行结构化设计、体系化建构、系统化组织、行动化改造和信息化表达。然而,职业教育质量具有发展性,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各不相同,质量监测的目的、过程和内容也就不同,重点、难点和方法手段也会各异。即使同一监测指标,面对质量发展的不同阶段,指标的价值取向、本质内涵、侧重点等也不相同,遵循的逻辑主线也会不同。只有梳理出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主线并确定下来,才能让各指标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不断激发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和质量提升的活力。

  确定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主线旨在解决指标的可行性,依据职业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现实状况、基础条件、保障水平和存在问题等,分析质量的历时性、过程性和未来指向性等阶段性特征,以深刻把握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变化的历程。通过不断明晰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性特征,系统全面地认识各阶段的现实能力水平,形成基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明线以及整体发展客观情况的实线;利用发生学原理和生成性理论,挖掘潜藏于变化过程中的暗线和虚线。明线和实线展现的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实力、能力和水平,暗线和虚线展现的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增量、变化和发展,明暗线互动和虚实线结合最终体现在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主线中,实现监测指标逻辑自洽。

  3. 遵循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界定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层次。界定逻辑层次是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逻辑自洽的重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决定着质量生成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界定监测指标的逻辑层次就是依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及质量生成的路径确定各指标的从属、大小及相互关系,对监测指标进行分类、分组、分层,进而对他们定性、定位、定级,为实现质量监测的精准发力指明前进路径。

  界定逻辑层次旨在解决监测指标的科学性,为质量监测指标的体系化奠定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既有教育的一般规律,也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在职业教育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质量的核心要素和生成机制也不尽相同。质量监测指标的生成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和质量生成过程,深入分析质量生成的历史基础和所处阶段,根据发展规律、生成过程、历史阶段、监测需求等,明确各监测指标定位,科学合理地界定监测指标逻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存在微观、中观与宏观等不同层次:在微观层面,主要由职业院校的师生个体、师生群体以及课程所构成,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交互活动的主要媒介为知识和技能;在中观层面,主要是职业教育的专业与院系,即师生共同体的互动及形成、专业组群及演变等;在宏观层面,是学校系统运行状况、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所处阶段及国际比较。

  依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判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主题以及不同主题依据的主要逻辑,进而确定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层次。不同层面质量监测指标遵循的逻辑不同,在个体及课程层面更强化成长逻辑,在系部或学校层面主要是办学逻辑与管理逻辑,在民族或国家层面强调需求逻辑,在系统层面更着眼发展逻辑,进而决定着不同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的维度方向、尺度常模和工具方法。

  4.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明确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方向。明确逻辑方向是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逻辑自洽的关键。统一了逻辑基础,在确定逻辑主线和界定逻辑层次前提下,需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现实与未来趋势之间的位差、现实实力与发展潜力之间的距离,才能在质量提升过程和质量监测进展中确定监测指标的现实可能性和实施可行性,进而明确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指向和监测行动的努力方向,形成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合力。

  明确逻辑方向旨在解决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合理性,根据质量观的多样性、目的的多元性、主体利益的多维性,把握质量生成过程中可能性与可行性、现实性与理想性、限定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张力大小,以建设高效运行的制度体系。通过强化制度规约,实现监测指标逻辑方向一致,从而使质量监测扬弃不同的质量观、统一不同的监测目的、取舍不同的主体利益。

  不同质量观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质量监测指标逻辑的多向度。一般而言,质量监测指标均存在着目的多元性、内涵丰富性和主体多样性等多种可能性。在现实复杂环境条件下存在发展方向不确定和情境多变性,因而在逻辑指向上存在模糊性、变动性和分散性。在确定职业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方向上,需要深入分析质量监测的诊断、改进、监控、问责等,不断反思质量监测的目的何在,不断优化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方向。

  概而言之,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行为导向功能的实现,取决于监测指标内在逻辑自洽与否。从主体利益实现、发展阶段、内在发展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四个维度,抽取出质量监测指标的逻辑基础、逻辑主线、逻辑层次和逻辑方向,推动指标生成的合目的性、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相统一,达成指标之间逻辑关系的自洽、自圆其说。如此,才能消弥当前职业教育评价监测活动中存在的指标逻辑矛盾和冲突,为指标迭代和指标体系生成搭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

作 者

聂 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8

王军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授,北京 10004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7期第98-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