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队伍建设 >

高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秦芬 时间:2020-09-19 来源:《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

目前,普通高校主要是通过双学位、第二学位主副专业辅修等方式鼓励学生学习两个专业,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这种培养方式却不适用于高职教育领域,究其原因:一是高职教育的学制系统只有三年,较普通高校少了一年,无论从时间分配还是从高职学生本身学习能力上考虑都不现实。二是高职人才培养最典型的特点是“跨界”,需要在大量的实习实训中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实践场所的跨度和个人精力的有限都削减了在专业外进一步复合的可能。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和设计适应自身类属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搭建专业群学习平台,积累复合型知识

高职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培养主要在一个专业的框架下进行,重点借助专业群平台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设计来达到复合型的效果。专业群内部设计搭配的科学性、综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群内专业课程开发口径上应尽可能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接口不同类型、级别X证书的认证内容,促成不同专业、类型、学科、乃至技术生产实践领域等原本相对独立的发展资源整合形成集聚协同效应。简言之,就是在专业群设置中体现复合性,将专业群定位成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资源共同体。

专业群内课程组织搭配的思路,一要以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为教学组织单位,优先在二级学院内的不同专业间进行课程模块组合,再加入二级学院院际间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块搭配,最后是全校范围内的专业课程适配。前两者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相关度和知识技能间能否相互融合,考虑的是两个专业之间的兼容程度以及专业的科技发展程度,科技水平越高其综合性就越强。第三种元素搭配的通常是整合性、边缘性、交叉性、复合性的新兴专业课程模块,是为了兼顾学生的职业偏向和个人意愿,让不同潜质和职业志向的学生能基于所在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找到适合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向。二要考虑长线与短线专业相协调的搭配策略。长线专业包括本校有资源优势,能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专业。短线专业注重即时需求性和实用性,指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紧缺专业。长线短线兼顾的专业群设计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便于学生对现有职业教育内容进行重要延伸或补充,可拓宽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

为避免学生在入学之际就被捆绑在小范围专业内,可建立专业再选择机制,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在低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各专业群核心专业的尝试性体验课程供新生旁听,可为其找到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的职业岗位和职业方向提供教育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以模块课程方式组织教学班级,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多地进行交流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专业各异的成员在知识交互过程中带来的关键性知识可能存在不相似的或不重叠的特征,有利于学生从伙伴群体获取异质性知识的可能性,激发他们的跨学科学习的兴趣,这对其突破性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专业群作为高职院校对产业融合的主动适应与有力支撑,应关注产业发展态势和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进行科学配置和前瞻性分析,及时对下设专业进行调整。专业群的适应性主要是通过群内部各专业资源配置的持续动态化调整来实现的。企业系统参与专业调整以契合产业融合需求的优势也相当突出,可通过政策奖励与约束机制引导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机制的调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联席会议,确保高职院校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以企业新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为依据,及时调适专业内容,适应技术融合及不断催生的人才培养需要。

(二)校企一体化合作,突出复合能力的跨界培养

高职教育就本质而言是一种跨界教育,人才培养中企校两界的交替作用必不可少,复合型人才培养更是需要校企合作,在综合性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样化、层次化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复合性。

实现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首先要建立校企责任共同体,明确由双方共同分析产业融合新形势,共同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规格与评价标准,共同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优化设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过程。产业融合后的新用人需求在学校学历教育培养方案中未能得到迅速反应的,可通过企业的职业技能继续教育培训来补充。其次要紧密依托职业教育园区、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联盟等力量,寻求校企利益的结合点与互补资源所在。对校企双方不同结构、内容、层次的资源进行识别、选择、配置乃至融合,赋予共同的教学库资源以较强的价值性、系统性。再次,高职院校应主动跟踪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实际状况以及最新产业技术动向,紧贴企业实践项目,遵循企业生产实践逻辑,对接企业生产实践全过程。实施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实训方式,积极探索“厂中校”“校中厂”,以及共建二级学院等具体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技术操练,提升共育的效度,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适性化服务。此外,还可通过推行长时间实习制度的方式促进复合性技术技能的形成与巩固。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就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指出,“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习时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定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支持鼓励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探索工学交替、多续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改革。”长时间实习实训还有利于学生熟悉企业的整体运行方式和组织文化,从而促进复合型社会实践适应力和应变力的形成。

(三)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纽带构架开放式职教体系,鼓励终身学习

事实上,1+X证书制度的导向本身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对接,学历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培训内容的融合,学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同步评价提供了可能,为统筹组织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学习成果的认定累积和互换融通奠定了制度基础,而这些都是高职复合型教育发展体系架构的关键。

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纽带,将X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能力水平为依据的多元化学习成果评价制度,使个体在工作岗位或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得到评价和认可,可有效打通教育壁垒,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及各类别教育之间的全互通。而灵活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也能有效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工学交替、分阶段参与继续教育,并以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促进职业院校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沟通和衔接。进而打通系统性人才培养通道,构架从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再到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为复合型人才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要求、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更新提供进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稳健、持续发展。(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