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高校创新创业 >

高职专业群多维融通建设模式的构建

作者:兰琳 时间:2021-09-01 来源:《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一、融合职业精神重塑人才培养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源自对育人理念的再审视,这本质上是对高职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根本思考,育人理念从实质上说也就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双高计划”提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词,未来培养出的职教人才将是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劳动者。因此,重新审视高职育人理念,既是满足国家对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殷切希望,也是满足社会对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迫切需求。

高水平高职院校育人理念的不断革新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多维价值探寻。育人理念革新,体现在近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除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外,高职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也就是说,除了培养学生面向工作岗位的直接“岗位对口能力”锻炼,还需融合锤炼其在职场中必须具备的各种职业素养,如抗压能力、面向挫折的越挫越勇的能力、面对不断加快的工作节奏的心理调节适应能力,培养适宜社会变迁和职场需求的职业品格。

一方面,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尝试开展模拟招聘会、团队管理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职场拓展培训,通过模拟仿真的方式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抗压训练,有条件的院校可提供“一岗多企”的学生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应对不同类型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强化对学生“岗位对口能力”的锤炼,围绕1+X 证书制度工作的开展,以校企共塑并受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纽带,实现校企优势整合、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如以企业为管理主体狠抓学生顶岗期间的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并通过对专业群相关岗位的联岗带训,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有效推动育人理念革新,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最后,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技能比武等锤炼学生本领,促使跨专业群发展的学生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适应就业竞争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双高计划”强调将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的培育贯穿建设始终。学生的职业价值诉求不应该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从个人价值侧面应该还蕴含作为潜在本能的天职意识、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立足专业推进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阶段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品格往往会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认同和价值获得。因此,“双高计划”的建设应营造以培养“行业岗位文化+企业奉献精神+岗位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育人文化氛围,真正实现人文情怀与技能培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协同促进作用。同时,重构育人理念,实现全过程校企协同培养,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推动开展以推介发明创新、体悟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主旨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育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代表的当代价值追求。

二、融合产业需求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提质加速

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优质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职业人才培育的专职机构,高水平高职学校需始终以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产业升级的需求变化为依据,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学习内容。也就是说,高职学校应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逻辑统一,加强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比重,统筹兼顾专业课程设置与特色实践活动的比重,实现职教人才培养的提质加速。“双高计划”的时代意义在于能推动高职学校以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为依托,带动专业间的知识域交叉、教学资源整合,从而实现专业群的整体结构优化,充分体现优质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双高计划”建设工作应紧紧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现院校发展、专业(群)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对接,共建互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是在专业划分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依据仍多参考的是学科体系,忽视了专业间的职业关联性和导向性。如在专业设置中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设置经验,弱化专业的学科分类,而应强化职业相关性归类比重,并按照专业群内各相关职业的典型性能力要求进行专业课程和学习内容设置,同时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以面向未来的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该专业所需研习的课程。

二是推动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岗位能力需求的有效对接。“双高计划”提出高职学校的产业面向是地方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行业。必须依托特色专业,加强与产业联系力度,动态调整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其专业建设需及时追踪产业行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最新动态,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同步。依据地方产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群)设置,通过借助优势专业与地方产业之间的协同,构建涵盖“岗位能力+企业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大幅度提高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附加值。

三是强调校企合作在专业群建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借助校企合作建立基于信息高度互通的教学科研平台和生产实践基地,创新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统筹推进教学改革的一体化进程,实现专业知识内容与行业岗位标准、课程教学手段与工作实践形式间的衔接。同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需对接建设要求,联合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形成“课程动态设置+产业技术革新”为一体的螺旋递进校企合作模式。

四是借力“双高计划”建设,着力锤炼师资队伍水平。当前社会的产业技术革新越来越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稀缺,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应以提升人才质量为抓手。一方面,学校应根据教师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发展重心。例如,初任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是提升其课堂教学能力,提高其协助学生知识转化的效率;骨干教师应凸显线上教学能力、网络课程开发能力、信息化教材建设能力的培养;专业带头人应在专业建设的领导能力,行业动态的捕捉和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有所培养。着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资格培训和认证,在常规教学中提高对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核要求。在政策和实际操作层面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参与实践应用的科研奖励力度。另一方面,应注重企业参与教师培育,真正意义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培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教师入企”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工学一体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教学团队保障。

三、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一体化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对于“双高计划”中的高职院校,是否能满足国家战略层面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否能适应行业提质改造、企业转型升级,是“双高计划”建设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一流的和国际化的高职院校的有效途径。高水平高职学校向企业输送优质人力资源,同时也将企业的应用成果带回校园,以教育教学资源的形式转化孵化,提高职教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产教融合本质上打破了职业教育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天然壁垒,为职教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双高计划”能够落地的重要因素是强调高职学校要与领先企业实现校企联合,形成命运共同体,推行校企联合育人、双主体育人形式。高水平高职学校应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推进校企联合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应以“双高计划”落实为抓手,借助“放管服”改革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形成以“双高”立项院校为示范、同类院校协同建设、共同进步的建设格局,推动行业企业和高职学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教人才培育命运共同体。在加快专业建设的同时,集“教研创”等功能为一体,建设各级各类创新中心,推动协同育人。在高度信息协同的基础上,高职学校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转变“教研创”分离的形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模式。应借助“企校共建”来联合建设师资培养基地,通过校企两方的专家互聘,共建实训基地、科研中心,培育校企协同创新能力。同时,打造集教学、科研、应用为一体的校企融合创新平台,借此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以产教融合项目为抓手,建设校企双发“产教研”相互促进的合作机制。

二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搭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职业教育创新能力发展。把有志青年培养成能工巧匠,乃至未来的“大国工匠”,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实现人才培养提质的关键衡量指标。“双高计划”中必须确保建设同时具备科技攻关、英才培养功能的产教融合平台,有机整合专业群技术研发平台、教学研发平台并实现推广共享。同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有责任发挥示范效应,聚集社会优质教学科研资源,急企业真正所需,引领职教人才培养路径,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职教人才培养由“适应导向”转变为“创新导向”。

三要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评价机制。高职学校应广泛采用第三方为主的客观评价形式,加大引入社会评估机构参与力度,协同第三方教育评估建构符合“双高计划”建设要求的人才评价方式。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引入社会权威机构客观评估学生各类考评成绩、校企合作实训项目的完成度、就业质量等,可以将其统计数据作为建设成效的重要参照依据。同时,还应加大校企合作联合评估的力度,建立多元化、常态化的校企联合评估机制,实现企业人才甄选和院校人才培养同步。(节选自《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