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
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首要价值就在于推动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
1.有利于高职院校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三全育人”的纲领。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师德师风高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为人师表者,需行为世范,教师队伍师德高、师风正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自然显现。
2.有利于高职院校聚合育人资源,在协同中落实“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全”是关键。实施“三全育人”,需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校内、校际、校企之间的高度协同,以达到时时处处育人的目的。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建立在校企合作、校际协作与团队教师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的,体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新理念。由此可见,建设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落实“三全育人”中协同育人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3.有利于高职院遵循育人规律,突出“三全育人”的针对性。落实“三全育人”,既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也需要遵循育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高职生从入学到毕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因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是提高“三全育人”效能的必然要求。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深化“三教”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都将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院校在遵循育人规律的基础上落实“三全育人”。
二、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是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构建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密切相关,将成为构建职业教育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新“引擎”。
1.夯实构建职业教育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师资建设是根本基础。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旨在打造一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高职师资队伍,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终带动全国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迈向更高水平。可见,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构建职业教育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建设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还包含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行业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纳入高职教师队伍体系,实现校内外师资力量共同发展,是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创新。这不仅会为高职院校师资注入“新鲜血液”,也将极大地推动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3.增强构建职业教育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动力。灵活运用新兴的教育手段和技术,打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信息时代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正是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内容。
三、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关键在于人才资源的融合,只有校企双元主体的人才资源实现了双向流动、协同发展,才能推动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机制融合、制度融合、模式融合、文化融合。在具体实践层面,建设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从两个方面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化。
1.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出的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一直存在着专业知识教育有余而实践教育供给不足的难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的启动,把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高职教师进行一体化建设,壮大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育师资力量,可谓正中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害”。
2.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全国及地方领军企业主导建设职教集团(联盟),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与上述每一项工作任务都环环相扣、紧密贴合。可见,随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推进,将为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带来多重“利好”。(《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9期)
<< 上一篇:协同创新开发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模式与路径
>> 下一篇:高职专业群多维融通建设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