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双高建设 >

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

作者:主编 时间:2020-06-16 来源:未知

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

成尚荣

   

 我们应是成熟的课改者。

 

    成熟者是在反思和改进中成长起来的。如果说课改之初,我们更多的是激情下的改革,那么在课改深化的今天,要将激情与理性进一步统一起来,用更多的理性来支撑;如果说,课改之初,我们更注重课程的开发,那么在课改深化的今天,应将持续开发与深度实施进一步统一起来,更关注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在坚持课程结构完整性,推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如何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进而高水平地实施国家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当前课改深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为何要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

 

    坚守并彰显国家课程的主导性,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绝不是止于一时、囿于一事的思考;既是实践后的深入反思,又是基于理性的追索,绝不是随意的灵机一动。其主旨是通过国家课程主导性的坚守与深化,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课程、教学中。

 

    为何这样说?

 

    其一,坚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各类课程关系的再认识、再明晰。

 

    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从开发主体来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事实证明,这一赋权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理论上看,三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有各自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坚守三类课程各自的独特性,绝不能否定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三类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其中,国家课程应处于主导地位。

 

    从总体上看,国家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强调基础在人一生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拓展性课程,追求学校课程的特色化。从学习要求的规定上看,国家课程都是必修课程,而其他两类课程则以选修为主。从课时的分配来看,国家课程一般占总课时的80%以上,其他两类课程课时占比在20%以内,当然,课时的多少并不是确定课程主导性的根本性因素,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以往只强调三类课程的相对独立性、独特性和平等性,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并不完整和准确,是失之偏颇的。

 

    强调国家课程的主导性,绝不意味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轻视,更不是忽略,而是在坚持这两类课程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的同时,让它们作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这样的逻辑是顺理成章的。若此,学校课程的结构会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相反,如果过于强调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独特性和地位,一定会造成对国家课程主导性的削弱,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其二,这是对国家课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主导作用的再确定、再提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落实在所有课程中,但国家课程应当在其中承担起主力的作用,以主导课程、教学的价值方向。国家课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课程,具有更鲜明的价值导向,关涉民族团结、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政治认同问题,更关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创造问题,还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问题。同时,国家课程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定,而核心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能否达到这些基本规定要求,能否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影响学生的当下发展,更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责任,它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指南针和基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要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让国家意志得以充分体现,让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得以有效落实。

 

    其三,这是对教育根本目的和课程发展的世界趋势的再观察、再回应。

 

    强调国家课程的主导性,中外教育家们已有不少深刻论述,尤其是杜威。杜威在著作中专门有一节论述“国家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他认为,教育一定要“维持国家主权……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所以,社会效率也含有要求个人服从国家利益的意义”。显然,突出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主权和利益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具有超越性和共同性。

 

    基于国家利益要求,又基于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美国在1983年的教学改革中提出核心课程概念,强调“所有中学生在最后4年中,都要学好‘五门基础学科’,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他们还认为,“新五基”是构成现代课程的核心。从资料来看,所谓核心课程与我国所提出的国家课程是一致的,可见,国家课程是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应是现代课程的核心。核心必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坚守并彰显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发挥其核心作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对世界课程改革走向的一种积极回应,而且也会影响世界课程改革的走向。

 

    如何彰显国家课程的主导性

 

    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让国家课程的主导性得到具体落实,又在落实中有新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思考,在几个关键问题上去探索。

 

    1.在课程开发上应纠正两种不良倾向,坚定地回到国家课程的主导性上来。

 

    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课程综合中国家课程被淡化。课程综合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独特价值,因而综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十分重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后,课程综合的命题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视并加强课程综合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学校将国家课程任意整合,这样的整合,失却了课程的主干,把国家课程整弱了、整“没”了,结果是国家意志、国家基本要求被淡化,动摇了学生发展的基础。这样的综合,是对国家课程尊严性、完整性、权威性的忽略和破坏。课程如何整合,在多大范围内整合,整合到什么程度,亟待研究并进而确定一些原则。我以为,就国家课程的综合而言,“学科+”的方式是较为合适的。

 

    二是课程开发与实施失衡。校本课程的提出与开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进步。它改变了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的特色也得到彰显和发展。也许是认识上的误区,也许是功利的驱使,当下不少学校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到校本课程开发上,甚至形成一股热潮。有些学校认为,校本课程是特色课程,国家课程无特色可言,要彰显特色就得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显然这是有问题的。还有些学校,追求校本课程的数量,似乎越多越好,而课程的规范性与品质受到了冲击。校本课程开发成了重点和兴奋点,而把国家课程晾在一边,这样势必影响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这种重点的无端偏移,造成了课程结构的失衡,而结构的失衡必定影响学生的素质结构,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2.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国家课程要发挥主导作用。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课程的共同任务,国家课程的主导性首先要充分体现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为此,要确立两个核心理念,并由此牵引两个重要行动:一是学科育人,二是活动育人。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重要形态。不管是哪种形态,宗旨都是育人,只是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不同。而育人的依据与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用核心素养去引领学科育人和活动育人。学科育人,要着力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思维方式等整合起来,形成学科观念和文化,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其中,“核心素养是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活动育人,要着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特别注重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来实现。学科育人重在学科素养、学科方式,而活动育人重在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国家课程的主导性,最终聚焦于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建构,这样的主导性将会引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在使用教材方面,着力用好统编三科教材。

 

    教材建设与管理是国家的战略工程、奠基工程,教材的质量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水平、课程品质,教材的质量、品格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品格。三科教材统编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教材中的重要体现。统编教材已在使用,学校、教师反映都很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方面显现了优势,三科教材的权威性开始确立起来,这是国家课程主导性的重要体现。用好统编教材,一要进一步提高统编意义的认识,还要从统编扩展到统筹力量和各种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上来,发挥统编教材更大的主导、引领作用;二是认真研读教材,加强比较研究,发现并凸显统编教材的特点和优势;三是精心设计教学,尤其要设计学习活动,把握“教学点”,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四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确保高水平地用好三科教材,推动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