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的核心概念。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国家和人民的福祉所在。
一、构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为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贡献“评价方案”
构建“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付诸实践的具体化措施,围绕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做出公正的评价与鉴定,为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贡献“评价方案”,对提升院校办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和十九大部署落地生根。
(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通过评价手段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强化其自身学科定位、明确办学方向、转变教育思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育人质量,对服务区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高职教育唯有建立“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发展观,勤修内功,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加之外部政策环境的推动,才能树立高职教育应有的社会地位,破除偏见。
(三)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激发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人人皆可成才,是中国职业教育梦的核心。
二、“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人民满意”评价体系设计的政策、理论和实践依据
1.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
2.柏林原则
柏林原则是一系列高等教育排名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范例,为各国、地区和全球性排名的制作和发布提供基本框架,共16 项准则。
3.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的启示
(二)“人民满意”的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构建“人民满意”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高职教育办学行为的价值判断,引导院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反躬内省不断完善自身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党和政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期盼。
2.独立性原则
在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多项具体指标时,要贯彻独立性原则。即各项具体指标之间既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构成有机的整体目标体系,又要相互独立,互不干扰,避免交叉重叠影响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3.特色性原则
“人民满意”的评价体系坚持以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梦想和中国经验为中心,不仅“定标准”“评结果”,更要“树导向”,引导高职教育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本源和归宿问题。
4.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结合原则
(三)“人民满意”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
首先,要厘清在本体系中“人民”一词的含义。本体系中的人民主要包括政府(由人民的代表组成)、学生、教师和社会(由人民群体组成)。“人民满意”即政府满意、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
借此,本体系打破传统体系构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部曲,基于人民的内涵,从高职教育的相关利益者视角,遵循以“人民满意”为统摄全局的逻辑红线,构建政府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社会满意度4 个一级指标的体系框架,下设21 个二级指标及对应的指标内容。
1.政府满意度
我国政府主管高职院校,具有制定法律政策和资源分配的绝对权力,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政府也应当承担起教育评价的责任,且评价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政府满意度是衡量高职院校建设成效的风向标。从制度执行、经费、成效三个方面,在政府满意度一级指标下设置了6 个二级指标即办学定位、依法治校、经费保障、立德树人、政府评估、学校荣誉。就经费保障指标而言,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拨款一直是政府短板,因此,院校要进一步拓展经费的筹措渠道,积极争取校友的回馈和社会各界支持,这是获得政府满意的重要途径。
2.学生满意度
教育因为学生而存在,其根本使命在于“育人”“立人”。学生满意的教育应当是过程幸福、前途光明的教育,这是考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最精准的标尺。欧美国家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一直很重视学生满意度的评价。参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从学生在校体验、就业和创业三个方面,在学生满意度一级指标下设置了6 个二级指标即教学资源、管理水平、教学效果、助学体系、学业就业、创业发展。
3.教师满意度
高职院校应该回归对师生的服务,而不仅仅是管理,这也是大学精神的回归,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前提。教师对学校的满意来源于获得感,包括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需要院校从收入分配、搭建发展平台、改善教学条件、重视培养培训等方面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院校的办学实力。在教师满意度一级指标下设置了4 个二级指标即激励保障、内涵建设、科研成果、国际交流。
4.社会满意度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化,社会满意与否是衡量高职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在社会满意度一级指标下设置了5 个二级指标即服务区域、校企合作、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声誉。服务区域发展是教育部多次强调的,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泉和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重要途径。服务区域发展也包括文化服务,这是高校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构建祥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社会构成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只有行业企业、家长、校友、社会公众和媒体等主体参与到办学成果产出的评价中,评价活动才是有效和有意义的。(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3期)
<< 上一篇:“双高计划”建设的成效表征
>> 下一篇:“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价值与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