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双高建设 >

“双高”院校的“五型”发展路径

作者:主编 时间:2021-03-01 来源:未知

“双高计划”中确立“学习型、服务型、交互型、研究型、质量型”(以下简称“五型”)建设目标,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顶层设计,是“双高计划”学校理想形态的一种描绘和勾勒,也是推进双高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一、“学习型”发展:打造高职“创新板”

(一)师生员工和学校发展目标愿景融为一体

目标愿景是双高建设规划的核心。实现师生员工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是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关键。需要牢固确立“学生第一”核心理念坚持全校“一盘棋”重塑目标体系着力打造学校“命运共同体”。

(二)共同学习和变革能力持续强劲

双高建设构建了一个新的学习场域,面对“群组院”“院办校”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等新业态带来的新问题,行动者需要获取新的信息并形成独到的见解,清晰地界定问题的性质,寻求解决的方略。身处同一场域的每个个体,都会产生认知的冲突。在问题面前,需要在共同学习中分享问题与情境、困惑与思路,弥合冲突与矛盾。共同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增强组织变革能力。

(三)知识技术和文化传承创新活力迸发

强化知识和技术创新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不断创新学校的治理体系、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着力加强学校“正、匠、融、安、家”等“五文化”建设,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系列活动,着力培育广大教师“包容心、求知欲、自我反思、批判精神”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

二、“服务型”发展:争做地方“小棉袄”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职业教育终身化为根本使命。要把学校办成贴身、温暖的“小棉袄”,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成果导向。为产业社会服务,着力在“融合、支撑、引领”上下功夫;为学习者服务,着力在“关怀、关心、关联”上下功夫。

(一)区域高质量发展支撑有力

打造人才支撑体系。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进行专业群建设,实现与区域产业链精准对接,努力把学校变成人才培养的“摇篮”。

打造技术服务体系。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核心技术与创新成果产业化,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开设科技服务“110”,快速响应企业实际需求,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把学校变成科技服务的“重镇”。

(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完善

按照“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目标,做强、做优专科高职“双高计划”专业群为核心,积极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办学;建立健全“普职融通、产教融通、校企融通、学历教育与培训融通、师资融通、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精神养成融通等横向融通的制度体系”。

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从面向传统的学龄人口拓展到包括退役军人、下岗

职工、农民工等学习对象;加强基于生活和职场的学习资源开发,充分挖掘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学习者的潜能,实现“有效学习”。

(三)师生成长环境友好

教师成长环境友好。为教师发展提供多元化学习、实践、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合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待遇。

学生成长环境友好。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学生有信仰有追求、向善向上、成长成才;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多元,实施个性化教育;学生生理、心理、情感、道德和自我实现等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三、“交互型”发展:实行多重“混合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日益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日新月异,中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交互性特征更加凸显,“混合式”则是交互型的主要实现形式。

(一)“产—学—研—用”链式互动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建设产教融合集成化平台。

(二)“人—机”赋能互联

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数字时代高质量教育的前提。整合、改造及开发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资源,实现高质量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重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跨学院、跨专业、跨行政班级的教学结构,重点打造线上与线下连通、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业态。

(三)“本土—全球”跨境互济

加大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的力度,聘请外国教授专家,打造中外混编教学团队;加强双语课程建设及双语教材开发。

提高服务中国优质产能“走出去”水平拓宽学生海外专业实习和就业通道,扩大学生海外游学规模;增加专任教师国(境)外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培训、技术服务和在校生服务中国企业国(境)外专业实践人日数为境外中资企业和当地社区提供职业教育培训与服务。

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进留学生品牌项目建设组织师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道”、物联网国际邀请赛等国际大赛;鼓励教师在境外团体或国际机构中担任专职或兼职工作。积极承办中外文化交流项目,传播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四、“研究型”发展:培育教改“种子库”

(一)教研教改协同共进

建立“专业群构建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及金课开发、集成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三教’改革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1+X证书制度的实施、师生大赛及教学成果奖研究与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等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教改“种子库”,促进教师从基于科层组织下的“垂直学习”走向基于跨界组织的“水平学习”;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践,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二)教学科研耦合联动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建立“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工作机制,由专业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提出问题,通过科研探究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寻求问题解决路径,科研成果反哺课堂。循环往复,促进教学与科研共生共长。

(三)研发应用高效顺畅

夯实科技研发基础。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中心、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实验室及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团队。

促进科研成果提质增效。确立“以成果转化业绩论英雄”的理念,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技术攻关、智库咨询,建设“平台+工匠”技术转移中心,提高学校科研应用服务水平。加强技术咨询、开发和转让,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数、纵横向项目数、到账经费数以及师生发明专利数。构建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五、“质量型”发展:铸就发展“小巨人”

“小巨人”是学校内涵和实力的表征,是学校质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根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制度标准守正创新

实化细化国家标准。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准绳,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脱胎换骨”的修订。

优化完善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根本制度建设,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水平;切实加强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基本制度建设,提升依法治校、依规治校水平;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制度和新型人事制度(含绩效分配、职称评审、干部管理)等重要制度建设,提升精准管理、精益管理水平。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成果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二级学院从“人治”向“法治”、“单一”向“多元”、“强制”向“柔性”转变。

(二)品牌特色优势鲜明

精心打造“金专”。“金专”的含金量主要体现在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基本思路:绘制现代产业链全景图→制定市场预测预警和专业认证指标→实施专业分类管理→确定重点发展专业→构建专业群。

精心打造“金师”。从普通教师走向“金师”,要历经从道德的“牧羊人”到道德的同行者转变、从“怎么教知识”的研究到“教什么知识”的研究转变、从“教学”到教学生“做学”转变、从“授”到“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转变。

(三)德智体美劳全面优培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三型”人才:一是技术技能型。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职业道德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复合创新型。三是国际视野型。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创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工作机制,促进学校育人体系各要素之间有机衔接、协同运作和共振耦合。

深化“三教”改革。提高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专业化程度,铺就“经验+反思”的成长路径,促进“新手→骨干→名师”的专业化发展。打造由产业教授与专业教师组成的结构化创新团队,推行首席教师制、“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教研制度以及破“五唯”职称评审制度。着力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二次开发能力,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法改革的核心是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