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
“双高”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在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群教学改革时,必须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推”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专业群发展的组群逻辑,紧扣行业发展需求链与人才培养供给链,以学生为基点、以教师为灵魂、以行业从业人员为目标、兼顾多层次社会大众的需求,着力明确专业群课程资源的建设主体责任、专业群课程资源的建设标准体系、专业群课程资源的目标服务群体以及专业群课程资源的应用推广路径,力争达到同类专业想用、群内专业与行业企业能用、其他专业及社会大众可用的,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品质保障的专业群课程资源库。
(一)统筹设计、分步建设
首先,课程建设团队应综合考虑专业群的组建逻辑及其行业发展需求链、人才培养供给链特征,根据专业群内学生、专业群教师、专业群所属行业以及社会大众等实际需求特征及可接受程度,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实际,统筹设计课程知识树及相应的知识点,明确各个知识点面向不同群体的资源表现类型与数量。其次,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专业群的建设计划、校企合作推进程度、资源分配情况及需求的紧迫程度,对课程资源实施分批、分类建设策略。最后,课程建设团队应统筹考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课程配套教材研发、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创业建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内容。
(二)行业导向、分层建设
课程建设团队应加强与不同层级的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低到高分别推进以行业通用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合作研发、行业标准研发、行业高质量发展等为代表的合作项目,共同推进课程相关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专业群的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联盟等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主导行业高质量发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发、行业标准研发及其配套课程资源的建设,与行业普通企业共同推进行业通用技能培训资源、社会大众科普或中小学生研学资源的建设。
(三)兼容并蓄、整合建设
“双高”院校应秉承开放的理念,形成以专业群课程相关教师为核心成员,以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专家等人员为重要两翼,有序吸收专业群学生与社会大众成员的动态、开放、包容的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应有效整合专业群内外、所属行业企业及同类院校的各类资源,共同推进课程资源建设,条件成熟的可以建立资源的认证与交易机制。
二、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的路径
在“双高”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以及产业链、技术链等实际情况,形成跨专业、专兼结合、校际联手、社会参与课程研发、资源设计与制作的建设团队,满足群内专业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以及对应行业的职业化需求。
(一)课程标准的制(修)订工程
各专业群应在既有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标准体系的建设,重点推进课程标准的制(修)订工程,这是课程资源建设的“灯塔”与风向标。首先,应根据各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及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积极与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需求(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或行业标准相衔接,全面制(修)订专业群“1+N”型系列课程标准,即要求每门课程均有一个面向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标准化课程标准,N个可分别面向本校跨专业学生、相近专业教师、行业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等不同细分群体的个性化课程标准。其次,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要求,制订出台新时代课程建设的基础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课程依托平台、课程建设内容、课程资源标准、资源类型标准等方面,以便于各课程建设团队参照执行。
(二)课程资源的制作(更新)工程
各个课程建设团队应在课程标准制(修)订的基础之上,完成对课程知识树及知识点的梳理,根据分步建设、分层建设、整合建设的策略,明确支撑各个知识点的资源类型、数量、结构等相关要求。就资源媒体类型而言,包括视频、文本、微课、图形图像、演示文稿等;就资源应用类型而言,包括专业标准、技能竞赛、职业认证、教学设计、学习指南等;就资源数量与结构比例而言,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对支撑每个知识点的媒体类型和应用类型进行设计,如面向同行教师的可适当提高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相关素材资源的比例。
(三)课程平台的选择与整合工程
在“双高”建设推进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应统筹考虑课程依托平台的选择问题。首先,应综合考虑既有课程的依托平台,专业群内课程宜选择一个主平台和若干个辅助平台。其中,主平台的目的在于构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便于群内资源的共享与数据分析,若干个辅助平台则可根据具体课程的实际面向来选择。此外,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亦可选择自主搭建新的课程平台,尤其是可与自身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其次,各高职院校应注重不同平台间的数据对接、共享问题,重点是要解决好学习者的多端口登录、学习成绩迁移以及教学过程数据监控与诊断等问题。
(四)课程类型的设计与制作工程
在分步建设、分层建设策略的指引下,各课程建设团队可根据课程资源建设的完成情况,根据不同细分群体的实际需要,以标准化课程或个性化课程分别设计面向群内的通识基础课或岗位选修课、面向群外的视频公开课、面向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课程,也可以根据各类实践、实习或实训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微课、技能训练模块。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制作不同课程类型的时候,必须结合目标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规律,围绕既定教学目标与任务,梳理课程结构与知识点,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类型,设计相应的讨论、测验、考试等互动环节。
(五)课程产品的应用与推广工程
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在完成课程建设并在校内实践与应用的同时,还应积极向其他高职院校、所属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大众进行宣传推广以得到实践的检验,既能增强课程的品牌影响力,又能通过各地、各类群体的反馈以不断修正、完善课程。因此,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应在校内有效实践与应用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专业群产教融合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发展平台进行推广,借助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以及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联盟等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要创新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大众群体的宣传推广渠道及其表现类型,如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宣传片、课程学习指南、抖音短视频等,也可以开设相应课程或专业群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
(六)课程建设的质量与诊断工程
与传统课程建设不同的是,新时代课程建设及其应用必须实现信息的实时记录与监测,尤其是在不同授课教师、不同授课环境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更加需要了解课程资源质量、课程内容设计、知识表现形式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认可度、美誉度与推荐度,以推动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课程资源的优化更新,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全面采集、整合各个平台的数据,实现对学习者的用户行为画像,重点协助教师、学生两大群体以及课堂、课程、专业(群)、院系与学校等五大层级实现内部课程建设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工作。(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13期)
<< 上一篇: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
>> 下一篇:连续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