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体系与组群模式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要素,专业是由若干课程结构化的聚合。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之间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在高职教育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课程门类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专业群是一组结构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内,不同课程门类之间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结构体系,就构成了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专业群是由若干专业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建设而成,专业群的内在组成决定了专业外在的服务形式或者服务面向,不同的专业群有不同的建设模式。专业群组建模式不同,其外在的服务形式或服务面向就会不同,而其课程结构也会有差异,由此而构建的课程体系也就不同。如有的专业群是围绕服务产业链而组建,在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类专业技术提供支持,将这些相关的专业组群,其课程设置就是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职业岗位而设置,群内专业技术类同性低而技术服务相连性强,群内各专业通用性课程较少。而有的专业群是以服务职业岗位群而组建,群内各专业技术类同性较高,因此群内各专业的专业基础性课程是可以共享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就较多。这两种不同的组群方式,其课程结构就不相同。因此,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必分析专业是如何组群的,即专业组群模式。不同的组群路径模式,其课程体系框架必有差别。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
(一)专业群中课程设置类型
专业群是由若干专业聚合而成,若各专业课程依然按原专业课程设置来实施,则毫无组群的必要,因此,专业群中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必打破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课程有机组合,构建专业群集发展理念下的课程群,才能发挥专业群应有的聚集优势。课程是学习者学习的进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课程设置目的、内容特点、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在单一专业中,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等类型。专业群中,由于考虑专业群课程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复合型等要求,其课程设置类型较单一专业的要复杂。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公民素养、道德品质、现代通用基本能力,这些是所有专业的共性。因此,所有专业都必开设诸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这些是所有专业必开的公共基础课,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专业群概莫能外。公共基础课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基础而设置的。
专业之所以组群,是组群专业存在内部联系,要么,是专业基础相同或相近,要么是专业针对的职业岗位相关。针对这些相近或相关的专业共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有基础的课程支撑,同时为学生在专业群领域内进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所以要开设专业群基础课。专业群基础课是为适应岗位及岗位迁移打下基础。如数控技术专业群开设的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工程制图等课程。
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为宗旨,学生要能实现首岗适应,必须掌握针对某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必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这种专业课程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是从业的必备技能,课程往往为6-8门,同时也是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如数控技术专业群中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的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器人控制技术等课程。
在一个专业内,除掌握专业必修核心技能外,还要兼顾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延伸,使学生能在首岗的基础上,能有向上发展的通道和晋升的机会,因此,还要开设专业拓展选修课,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个性特征,选择相关课程学习。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更加适应岗位流动和市场极大的需求变化。专业拓展选修课有利于纵向晋升能力的培养。如数控技术专业群中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制造信息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课程。
作为专业群,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奠定学生岗位迁移的能力基础,同时又要让学生具备跨岗位工作的能力。因此,专业群课程体系中,还应开设专业群选修课。这种课程是跨专业的选修,在专业群内,属于专业群内其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或其它专业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从而满足学生跨专业学习的需要。专业群选修课有利于横向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如数控技术专业群开设智能制造单元维护与检修、生产现场管理等课程。
为了满足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学校会开设公共选修课。因此,在专业群内,还会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数控技术专业群开设影视作品欣赏、书法艺术、情绪管理等课程。另外,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进,会产生X证书类课程,这类课程根据X证书的性质不同,分别从属于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专业群选修或公共选修课。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
综上分析,专业群内,课程设置应分成六种类型,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群基础课、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专业群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是专业群内所有学生都须学习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及教学,完全可以实现群内跨专业共建共享,也称之为底层共享。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选修课,为分专业学习,也应分专业开发建设和教学,也称之为中层分立。专业群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专业群内学生都可选修的课程,可分类开发建设,专业群内共享共修,也称之为高层互选。这六类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图1。
图片
图1 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
三、不同组群模式下课程设置差别
通过前述分析,专业组群有两种模式,一是对接职业岗位群组群,一是对接产业链组群,专业群的课程群由六类课程构成。由于专业不同的组群模式,对接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其专业学科相同、技术领域相近;而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则往往所属学科不同、技术领域也不相近,因此,在六类课程的具体设置,因专业群组群模式不同而异。
(一)底层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无论是对接职业岗位群还是对接产业链组群,其公共基础课都是相同的,属高职阶段全体学生须学习的课程,没有差别。
专业群基础课,这类课程是为专业群内学生打好学习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群内专业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群内学生都须学习。但两类组群路径不同,其群基础课选择也就不同。采用对接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由于对接岗位群,其专业的学科相同、对应的技术技能领域相近,因此专业基础课多为该相同或相近技术技能的基础课程。如上述的数控技术专业群,其专业群的基础课,是群内各专业共同的与机制加工技术技能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图、电工电子、CAD软件应用等课程。而对接产业链组群的专业群基础课,由于其专业组成存在跨学科、跨专业大类情况,因此专业群基础课就不是与技术技能相关的专业基础,而是贯穿产业链的共性的专业性基础课程,如上述的茶叶加工与流通专业群,其专业群基础课则是中华茶艺、茶与健康、名茶技艺等课程,它是从事服务产业链的各环节岗位所需的共性的必修课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种情况是如果可以整合到专业核心必修课中,则整合到专业核心必修课中;另一种情况是不能整合,则需另行设置。
(二)中层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必修课,在对接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中是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在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中,由于专业群基础课程是对接产业链的共性专业性基础课程,各专业的各自专业基础课应通过整合,构建专业核心必修课,因此,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单一专业建设而不同,形成专业群内专业核心必修课。如茶树栽培与加工专业,原来的专业基础课如土壤肥料、植物病理等课程,则整合到茶树栽培、茶树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如确有课程整合不了,就需另行开设。
专业拓展选修课,其课程主要是为专业能力纵向晋升发展提供课程支持,选择按照课程模块的功能要求设置,对接职业岗位群和对接产业链两种路径模式的专业群在这类课程设置上,没有差别。
(三)高层课程设置
专业群选修课,在对接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中,由于专业的技术技能相同、相近性,同时为了培养对接职业岗位群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群选修课多为群内其他专业开发的模块课程,具有技术技能相近相关性,如数控技术专业群选修课可提供如:3D打印技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等课程。在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中,由于专业间技术技能间跨度大,其专业群选修课应提供群内专业相关的课程模块,供非本专业学生选择学习,如茶叶加工与流通专业群中,可提供茶叶包装设计、茶叶营销、茶艺等课程供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学生选修。
公共选修课开设,对接职业岗位群的专业群,考虑其前面课程设置多聚焦于本专业域内技术技能的相关性上,在引导学生公选课选择上,应考虑拓宽学生视野,增加课程的内容广度,如工科类专业群,提供人文素养类课程,如艺术欣赏、经济发展、管理艺术等课程。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其前面的课程设置,兼顾了产业链的不同岗位需求,其课程内容涉及宽泛,但在深度上有欠缺,因此,其公共选修课开设上,应设置有利于深化专业领域类的课程及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要求的相关课程。(作者简介:夏学文,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质量管理中心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经济管理。原文发表于《职业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9期全文转载。)
<< 上一篇:连续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 下一篇: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