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双高建设 >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变迁

作者:徐林 等 时间:2021-11-06 来源:未知

国家政策推动是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流之一。在政策推动下,政府和职教工作者深入探索职教的社会定位、人才培养与职能发挥规律,全面促进了教育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一、促进教育发展:由传统层次教育到现代类型教育

1.地位作用由“重要地位”到“突出位置”到“同等重要”

我国对职教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一是社会地位由宏观概括到明确具体。2019年前,国家政策文件分别表述为“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它们都强调职教的重要地位,但较为宏观概括。直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类型教育转变。二是社会作用由经济发展到民族复兴。关于职业教育的作用,2014年前,国家政策与规划分别表述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它们更多强调经济发展作用。2014年国务院文件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将职教作用提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三是本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本科层次职教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基本条件、设置程序等做出规定;3月,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高职本科专业新增167个、总数达247个。同时,本科层次职教高校也快速增加。2019年以前共3所,2019年增至18所,2020年达25所。

2.类型内涵由积极探索到政策明确到协同推进

明确职教类型定位后,国家积极探索,逐渐明晰其内涵,进而协同推进类型特色建设。一是培养目标突出高素质、创新型。国务院文件2002年提出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5年提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专门人才。2019年《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培养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可见,培养目标持续强调“高素质”、越发突出“创新型”。二是培养模式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文件2005年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4年提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实施方案》提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历经探索、最终确定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且日益强化企业协同育人。三是评价标准突出职业性、适应性。对学校的评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共7个主要指标、22个关键要素、54项考察内容。其中,6个指标、15个要素、29项内容涉及适应需求、校企合作、“三个对接”、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资格证书、社会服务等方面。对教师的评价,概念为“双师型”,虽无正式、具体标准,但是,2019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的评价,除培养目标的高素质与创新型外,《实施方案》启动了1+X证书试点,使毕业生同获毕业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加强调职业性。

3.主体功能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到并重职业培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指出,职业和技术教育包括职业技术入门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即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我国虽强调二者都重要,但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即学校学历教育为主到并重职业培训、学校职业教育为主到并重社会职业培训。国务院文件2002年提出,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2005年提出进一步发展职业培训,实施三大培训工程。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2014年国务院文件指出,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实施方案》正式确立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明确面向在校学生、社会成员、现役军人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二、促进人的发展:由短期就业准备到终身持续发展

1.探索构建职教特色高考制度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教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其在人才选拔方式上的差异性。为此,国家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招录办法。一方面打破高考独木桥,加快普及高等教育,保障高职院校生源。2005年,上海3所高职院校试点。2006年,国家层面试点单招。2007年,正式实施。随着政策推进,单招学校和参加学生快速增加。2012年、2013年扩至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内高职院校。2017年,除西藏外所有省(市、区)的高职院校均实行单独招生。另一方面推进构建职教特色高考制度。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招考制度,重点探索“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招考办法。9月,国务院文件提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9年《实施方案》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考办法。经过试点、总结,确立起“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政策方向。

2.提高学历畅通成长发展通道

职业教育被视为层次教育的重要原因是职教学生学历停留于专科层次,纵向发展通道不畅。为此,国家一方面政策上积极探索。政策文件相继提出加强中高职衔接沟通,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开展本科职教试点,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行动上提高高职学生学历。一是专升本大幅扩招。2020年,普通高校专升本扩招32.2万人;2021年,招生规模达64.2万人。二是有条件免试专升本。免试条件主要是学生技能竞赛获奖与退役士兵服役期间表现优秀。三是各省(市、区)实施的专本衔接贯通培养。

3.致力双创促进技能创造价值

一是举办竞赛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如教育部与天津市2007年创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0年创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教育部等2015年创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起源于西班牙,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通过技能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升了职业素养与学历、促进了就业创业与终身发展。

二是开展双创教育提高创业能力。2015年,教育部文件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明确实施思路、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随后,掀起双创教育热潮。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创业存活率逐步提高并保持稳定。三是创业支持行动助力技能创造价值。国务院及其部委出台了大量支持创业的政策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历年的《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高校创业政策进行总括性指导。同时,省级政府纷纷出台创业支持政策,重点从商事制度、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创业孵化、奖励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高校设立创业学院、创客空间等机构与平台,助力学生创业。如福州职业学院毕业生经学校创业训练,创办福州蓝宇恒跃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蓝宇”固定翼无人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促进社会发展:由主要培养人才到服务社会并重

1.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一是服务脱贫攻坚。职业教育兼具技能性与教育性,既能解决短期就业,更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5年,高职院校增设农林牧渔专业点超过900个,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和农民工”的比例在50%以上。高职学校开展外出务工劳动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培训,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同时,形成基于东西部协作的“跨省互助+省内自助”、基于精准扶贫的“专业支撑+产业扶贫”职教扶贫模式。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成为时代重任。《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政策法规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2017年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4万名;2018年,开设涉农专业点近1000个,在校生近16万人。依托技术优势,高职院校为农村电商等现代农业注入新元素,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7成农业类高职院校横向与纵向服务到款额在100万元以上。50余所高职院校位于乡镇,有效整合城乡产业链、技术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提出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近5年,高职教育为制造业输送毕业生170万人。2016年,制造大类专业点约6000个,在校生超100万人。制造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不断增长,2015年达16.8%,接受过高职教育的为10.9%,将近三分之二。一批高职院校融合行业先进要素、标准、管理、文化和发展需求,为中国制造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

2.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2017年,高职院校为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3.4万余名,阿里巴巴、华为、中兴、大疆等行业巨头与一批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共同研发技术。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对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设立研发中心,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占比接近毕业生总数的60%,年均200余所院校本地就业率达80%,40余所连续4年达80%以上。同时,助推区域发展战略。2018年,高职院校对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等开展培训和服务,联合政行企研成立职教联盟,如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促进区域产业联动、企业合作。促进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2018年,约1/4高职毕业生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在乡镇的高职50余所、县级市的高职90所,部分高职院校是当地唯一高校,发挥了技术积累中心、政府智库、文化传承载体等功能,积极服务乡镇、县域、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3.服务产业企业市场需求

一是服务大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近年来,一批高职院校主动与龙头企业合作,2018 年为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过25万人。高职院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60%以上,年均300多所院校的这一比例高于80%。同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主动为其提供技术服务,稳企稳岗。此外,国家有力推动社会办学。《实施方案》提出用5~10年左右时间,完成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也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实施职教的民办学校,我国民办高职逐年增长。

二是服务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0》显示,在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中,接受高职专科的从业人员达30%左右,成为行业生力军。同时,高职院校面向产业升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大力培养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能人才,开展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物流信息技术等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技能培训。广泛开设社会服务事业管理、精密医疗器械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等专业,为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