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现代学徒制 >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改进建议

作者:吴茜 时间:2020-08-14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

1.发挥职教集团作用,提升学徒工资吸引力

职教集团多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组成。其基因有着天然优势,能协调各方利益成为学徒与企业就工资进行议价的桥梁。职教集团可以利用政府资源对集团中的大型企业适度补贴,为人才紧缺的技术岗位提供更高的学徒工资,以吸引优质学生进入该行业。同时职教集团可促进优质学徒在集团成员之间流动,惠及其他小规模企业,小规模企业在获得学徒净收益后对集团进行反哺,进一步提高学徒工资待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外,职教集团可组织调研,明确企业各个岗位学徒相对生产率的变化,为企业实施学徒期阶梯工资提供指导。当然,由于很多集团因为政府驱动而形成,本身并不具有合作的基础,彼此的目标统一度不够,而且未能明确集团主体地位,因此其内部合作过于松散。地方政府可通过项目化形式,积极促进职教集团内部深度合作,不断巩固职教集团的合理合法化。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垄断型企业,政府可用刚性规定来保证学徒最低工资。中国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各个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区域发展需要,来为各个行业学徒设定最低工资,对需扶持的行业进行一定的学徒工资补贴,既保障了学徒权益,也减轻了企业负担。

2.强化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学徒学习质量

第一,提高企业培训质量。国家或区域层面应出台相应规定,对带教师傅的资质做出规范,带教师傅应经过严格考核后持证上岗。考核的内容既需包括技术技能,也应涵盖沟通、职业指导、心理疏导等软技能。政府可通过高校或购买第三方服务为带教师傅提供一定的培训。针对个别小微企业学徒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可提供一定的支持,如通过职教集团整合资源,由有能力的大企业提供行业通用的技能培训。同时还可以由政府购买第三方培训机构的服务,作为企业学徒培训的补充。

第二,合理分配学徒时间。首先,各高职学徒时间分配方案要打破传统的顶岗实习模式,根据不同职业的需要合理安排学校学习时间和企业学习时间。其次,保障学徒在企业的非生产性培训时间,尤其是初始相对生产率较高的职业如厨师,企业应对学徒进行足够的技术培训,而不是将学徒视作廉价劳动力,但也不应过分增加非生产性培训时间。最后,将学徒学习内容模块化,学徒根据自身能力、依据个人需要灵活分配各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查漏补缺,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改革学徒评估内容及方法。尽管现代学徒制是对高职教育的一次迭代革新,但现行的高职学徒制无论是在评估内容还是在评估方法上都没有跳出传统的纸笔测试框架。学校学习多由试卷测试,企业学习则由师傅主观评判。学徒学习评估应是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的,既要注重学徒的日常学习表现评价,也要在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测试,更要在最终完成学徒制学习时进行考核。评估的内容应该包括学徒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发展软技能和职业创新能力。评估的方法可以多样化,除了传统纸笔测试以外,还应依托新技术如虚拟仿真技术来测试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可以辅以真实任务测试,如园林设计专业,可以由学徒完成一个真实的园林设计项目,依据其专业表现来进行评定。当然,灵活的评估方案对评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估者既可以是高职教师,也是可以企业专家,还可以将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纳入其中。为了保证评估的有效和一致性,政府有必要对评估者进行培训和考核。

3.减少职业发展障碍,提高学徒职业竞争力

第一,提供更加系统的职业生涯指导。我国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功能局限于发布招聘信息、统计就业率,并未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高职现代学徒制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吸引学生加入,减少学徒退出。首先,在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搭建平台,公布学徒制相关信息,如学徒工资、学徒岗位、所需的技能、成功的典型案例等;其次,学校层面由专业的职业指导顾问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专业教师也可将职业指导融入课程教学;最后,在学徒进入企业学习后,除了注重带教师傅对学徒的支持以外,学校还应为学徒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第二,畅通学历提升渠道。学历高移是一个全球趋势,我国由高职院校主导学徒制而非中职,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从OECD国家尤其是英国已经实行的学位学徒制改革经验来看,提高学徒制学历能够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学生加入现代学徒制。对我国的启示是,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本职融通,与本科院校,尤其是区域内的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合作,为有学历提升需要的学徒提供晋升的通道。第三,构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2016年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重申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要求进行1+X证书制度试点。从已推行的试点来看,哪些专业需要“X”证书,“X”证书认定的是何种技能,培训内容由谁来决定,培训过程由谁监督,培训结果由谁鉴定,等等,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厘清。德国的能力导向和英国的资格框架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资格认定需要企业积极且深度的参与,政府发挥的是协调、保障的作用,得不到市场认可的“X”证书并不能提升高职院校学徒的职业竞争力。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一锤定音的事,即便在OECD这些素有学徒制传统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都在不断修订和完善。我国应尽快完成职业资格框架构建,提升学徒职业竞争力。(节选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