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现代学徒制 >

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现实路径

作者: 夏学文 时间:2020-07-31 来源:未知

由于众多的条件缺失,按照理想的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困难,但只要深刻把握现代学徒制内涵本质,结合我国国情,寻找合适的路径,也未尝不是一种理性地选择,这也是试点的意义所在。

(一)选择试点专业

在我国当前的现实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并不是所有的高职专业都适于开展现代学徒制。适于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是针对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和与某种技术相关联的专业,而针对某一职业群的专业类,因难以对应具体的岗位而不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如果职业易被数字技术应用所取代,也不适于开展现代学徒制。选择专业除考虑专业类外,还要依据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对有着良好合作基础的专业可以优先考虑。

(二)选择培训企业

所选企业是希望通过参与学徒制试点获得一定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是只进行简单操作的流水线工人;企业要拥有几位高水平的具有一线经验的实践专家,能为学徒提供有效培训;所选择企业能提供一定数量的与专业对应的对培养技术技能有作用的岗位,且岗位能满足培训某一职业能力需要。

(三)选择学徒(学生)

学徒选择路径有两条:一是从学生中选择学徒。在试点专业内部,新生入校之时,企业来校主导选择。经过企业选聘程序选定后,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合同,确定学徒(学生)身份,明确各方责权利,开展学徒制学习。二是从企业员工中选择学徒。在企业新招聘的员工中或已在职的学徒员工中,选择有升学意愿的员工,经学校按照高职招生标准和程序考核评价,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是否录取为高职生。如果符合条件经录取,明确高职生身份,企业、学校和学徒签订三方合同,纳入学徒制试点范围,开展学徒制培养。

(四)选择师傅(老师)

现代学徒培育过程中,有两个主体具体来承担对学徒(学生)的培养。一是企业的师傅,主要承担技能培养的责任;一是学校的老师,主要承担基础理论教育和拓展能力培养的责任。于企业而言,在选聘师傅时,要选择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和具有一定培训能力的能工巧匠来担任。学校选择老师从事学徒培养,所选老师也要求是师德高尚、专业技术精、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担任。

(五)构建培养标准及方案

企业根据其所需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学校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标准要求,企校合作沟通,共同构建学徒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徒标准,主要是满足企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标准,由企业为主制订,学校参与。一是学业标准,主要是满足基础理论学习、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岗位迁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由学校为主制订,企业参与。两方面标准要衔接融通,综合起来构成学徒教育培训标准。培养方案是以学徒教育培训标准为依据,以实现标准为目标,企校共同协商制订。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最终显现的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企业的培训项目(也可称之为企业课程)及时间安排。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企业培训项目来源于学业标准和学徒标准,为达到学业标准和学徒标准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和项目。在时间安排上,特别强调教学组织的结构化。在教学场所上,包括职业学校和企业两方面,教学任务必须在各教学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教学中,在不同教师和师傅中需要在教学任务上做出合理分工。同时,要对学徒教育培训进行结构化的设计。

(六)企校合作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跨界培养,必须打破在学校里办教育或在企业里办培训的思维,形成跨界融合的教育管理思维。在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培养方案的结构化设计。所谓结构化设计是指人才培养有其规律,企业工作也有其规律,应将这两种规律结合,设计出具有一定内部逻辑结构相对稳固的培养体系,而不是仅根据生产需要,随意的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真实的生产即认为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根据培养方案的结构化设计要求,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企校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柔性化教学管理,必须保障培训标准的贯彻和落实。企校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学徒(学生)培养绩效。建立以形成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一是实施形成性考核,按照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状况进行考核评价,适时反馈,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过程上保证学徒(学生)达到培养标准。二是实施结果性考核,定期开展对学徒的综合评价,评价中依据培训标准,采取多方评价,实施教训与考评相分离,同时兼顾对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通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七)总结改进及政策建议

在试点过程中,边试行边总结,始终紧扣现代学徒的本质内涵来推进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试点方案。在试点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做法,提炼经验予以推广。同时,针对在实践中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经多方协商,达成解决方案,形成均衡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不能达到共识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的,自下而上提出建议,促成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现代学徒制的中国本土化发展。

本文已发表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作者:夏学文,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质量管理中心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