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是在偶发事件和自我强化条件下产生的随机过程和在没有外因冲击下导致的“锁定”。与物理学中的“惯性”类似,路径依赖一旦产生,很难适应周围环境变化,并在自我强化反馈机制作用下不断得以强化,导致创新迭代难度非常大。
1.专业群建设路径依赖及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理念上突出品牌示范,导致集群效应不强
大多高职院校秉持“品牌引领、示范带动”的专业建设思路,聚力打造“重点专业”,形成了一大批“鹤立鸡群”的专业布点。然而,“钦点”思维、“单点”模式对于专业群建设也有不利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找不准构建专业群的逻辑依据,没能以资源重组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重构专业群,导致群内专业面向不同、基础不通、共享不成,对建设面向产业未来和未来产业的专业群体系形成了很大制约。
1.2 办学上习惯“关门”育人,导致合作模式不新
受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关门”育人习惯使然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多元办学实际与应然局面还有差距,学校与行业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其他组织的纵合横连格局尚未形成,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市场要素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高,“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亟待构建新时代专业群建设的共同体。
1.3 定位上信奉“拿来主义”,导致服务能力不优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拿来”,即对国内或国外标杆院校盲目信任、严重依赖,不切实际地确定专业群建设目标定位;要么“趋同”,导致同类专业群建设定位基本一致,很难形成错位发展。这些在定位上的大致雷同,导致专业建设与地方需求的结合不够紧密,最终影响服务能力提升。
1.4 教学上忽视系统培养,导致学生后劲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更重视“教学生把事做对”的训练,而较忽视“教学生做对的事”的教育,缺少价值引导、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大部分学生可以成为会做事的“工具”,却难以成为高价值的职业人。这种片面强调技能培养、忽视素质养成、未能着眼学生发展的系统培养的做法,造成了专业群建设思路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乏力。
1.5 评价上存在同质导向,导致专业特色不亮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专业或专业群(院校)排行榜日益增多,评价依据大多是通过提取少量显性和共性指标进行量化排名,往往并不关注地域和专业群的差异,“一把尺子量到底”,形成了事实上的“标准化”的同质导向。很多高职院校过分关注技术性评估和排名结果,在“标准化”评价指挥棒下,逐渐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最终结果就是相关专业特色越来越暗淡。
2 专业群建设应处理好的哲学关系
2.1 大与小的关系
适应时代变迁、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需要,专业群建设要把握好规模大小、主体大小的关系,既不可顾此失彼,也不能“十指平齐”。对主体专业,要在传承巩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新专业,要倾注更多资源进行重点培育;要通过主体专业引领小专业和新专业快速成长、创新发展,通过以大带小、以大育小,形成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整体成长。
2.2 远与近的关系
专业群建设要瞄准国内外创新改革的新趋势,将国内外视野与服务区域能力统一起来,担负起提升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时代重任。要清楚地认识各专业的适用性问题,尤其当某专业的地区适用性降低时,要将视野瞄准全国市场,并消化吸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不断提升专业群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还可向“一带一路”国家输送人才和标准,作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中国贡献”。
2.3 主与次的关系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摈弃面面俱到、同步齐进的建设思路,集中力量对国家急需、前景广阔、基础扎实的重点专业进行突破,以重点专业的率先建设引领专业群的整体提升。同时,要充分认识、妥善处理前沿高端专业与主体一般专业的关系,即要清醒地认识到,专业体系是专业群的发展基础,重点专业与主体专业的互动是专业群建设的有力支撑。在专业群架构与建设中,要科学把握专业知识谱系结构与专业体系的逻辑特征,积极探索群内专业主与次的科学搭配,推动形成重点专业重点突破及主体专业整体提升的发展节奏。
2.4 内与外的关系
专业群建设要切实把握好内部与外部两种生态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要妥善解决行政逻辑和学术逻辑的博弈,构建行政服务学术的新型关系,形成专业群建设的最大合力;要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作用机制,将办学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交还学校;要强化行政服务意识,提升行政服务能力,促使行政权力高效服务专业群建设。二是要处理好专业群与行业要素的关系。要充分借助资本、人才、技术、设备等行业要素参与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群与市场主体资源的双向流动,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三是要处理好专业群建设与学校其他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要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等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工作统一规划、有机衔接,打造基于专业群驱动的资源供给链、人才链和创新链。
2.5 得与失的关系
处理好各利益主体的得与失,是解决专业群建设路径依赖的抓手之一。在现行体制下,行政部门及学校在专业群建设中处于优势地位,决定着资源分配,是利益主体,应通过持续创新制度和举措,让其他主体获取更大利益。
3 破解专业群建设路径依赖的实施策略
3.1 建设动源由“外驱”向“内生”转变
专业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等外部评价是管理部门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引领专业建设方向、决定专业资源配置的外驱力量。专业群建设的初衷是通过专业集聚建设与融合发展,产生“1+1>2”的效益。建设高水平专业群,不再是在某几个方面、某些指标的达标建设,驱动力也不应依靠外部评价,而应该是环境、技术、设备、人才、制度和文化等多种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相互间的“化学作用”。这种内部要素式内生驱动力的形成,需要把专业群团队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责任感,激活团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将专业群建设成教学资源科学配置的共同体、校企文化融合的运载体、创新思想实践的集合体,打造专业群的文化价值体系,释放专业群建设所需各种要素的协同创新活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和高水平成果的孕育和产出,最终实现文化内力的集聚,激发出高水平建设的深层动力。
3.2 体系结构由“组合”向“融合”转变
相对于单个专业建设,专业集群发展有利于整合办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增强整体竞争力。同时,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相关技术(服务)领域,是新与旧、高阶与低阶等相近领域、不同专业的重新组合、有序集合所形成的集群式专业结构。从“专业”到“专业群”,是“个体”到“集体”的转变,是“组合”向“融合”的转变,是“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是专业建设要素单向输送向综合共享的转变,是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问题。其中,教学组织和课程的融合、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机制的完善等是专业深度融合的标志,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
3.3 办学体制由“双元”向“多元”转变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坚持质量主线、创新抓手、改革动力,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的“多元”合作模式,推进资源、信息、技术、资本、人才、设备等多种要素共享互融,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充分挖掘专业群的服务功能,探索专业科研成果反哺专业教学的实现途径,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循环;探索专业科研成果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形成技术成果应用推广模式创新的外循环;最终使专业群建设成效转化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4 运行机制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专业群建设既需要行政层面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利益相关主体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要突破传统管理的路径依赖,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着力向现代治理转变。要实现专业群高质量发展,还要特别突出“教师治学”和“职业化管理”,确保专业群持续健康发展。
3.5 人才培养由“工具”向“价值”转变
教育教学实践中,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的传统观念影响,往往将教育关系定位为上下关系,具体实施中演变为“灌输”,教学中只强调学生“把事情做对”,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做对的事情”,存在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专业群建设中,要把人才培养定位于“人”的培养,遵循受教育者的内在成长和发展规律,既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发展,即由工具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变。(节选自《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年第10期)
<< 上一篇: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的现状与对策
>> 下一篇:高职课堂革命的缘起、路径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