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质量诊断与改进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存问题及三维突破路径

作者:张禹石,孙军 时间:2021-09-05 来源:未知

一、课程思政的与现实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专门印发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党和国家将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与民族意识培养置于与科学技术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在现当代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上较传统教育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传统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将价值育人功能独立置于其外,让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来承担此部分工作。而经过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教育则是一种全面教育,它拉近了传统教育在专业技术与人格培养以及价值塑造之间的距离,更加注重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自我和本我,使学生朝着全面发展与和谐统一的方向成长。这种教育更加注重理性的塑造,更加关注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则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更深层次地挖掘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所在。《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有明确的阐述,即“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内统筹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一词在《纲要》中多次出现,充分体现出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目标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任务与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既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出发点,又是课程思政价值的着力点,更是课程思政培育的落脚点。

二、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路径

尽管目前课程思政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课程思政的环境更加成熟,国家对于思政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也会变得更加强烈。我国现在十分重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也正是因为职业技术人才对实现“智造”大国具有重要意义。对科研人才来说要将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对培养出来的“大国工匠”来说则是要将汗水抛撒在中华大地上,因此,课程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需要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多方发力,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突破“理论生疏”的制约,加强思政知识的学习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不断实践中所形成的成果,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一步。因此,教师应当接受课程思政,积极学习知识,融入教育大局。首先,要正视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在“大国工匠”的培育过程中,不仅要塑造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锻造共产主义灵魂,还应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努力。所以,作为教育环节的主体,教师要主动突破“理论生疏”的制约,加强思政知识的学习,勇于讲“课程思政”的话。只有表达出自己对于课程思政的真实看法和感受,在教育环境这一要素中达到充分的良性沟通,才能够在思政环境下做到“人课合一”,实现课程思政效果的最大化。当然,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师依然要以立足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是一种融入,以实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效果,使学生在能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树立为党、为国、为家、为民、为实现民族大任而努力奋斗的情怀。

(二)突破“案例太少”的制约,广泛参考其他金课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每门课程的融入条件与方法不同,传统艺术和文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同机械制造、电气工程等课程的思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有着极大不同。授课教师对这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深入理解和有效实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针对“案例太少,缺乏可供参考的模板”的问题,应当坚持党一贯主张的“榜样教育”,广泛学习、参考其他领域、其他高校的“金课”,取长补短。2020年9月9日,四川大学就召开了课程思政榜样课程表彰暨交流会,师生代表进行了课程思政经验、感悟和体会的分享交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很难找到可借鉴的模板,导致不能明确什么样的融入式教学才是好的课程思政。

另外,对于课程思政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较多,但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优质成果还较少。教育部门应当深入高校,在工、理、文、医、艺等学科中寻访课程思政理念使用效果好的课堂及实践成果,打造更多示范课堂、精品课程并进行广泛推广,让不知如何结合好课程思政的教师找到可模仿创新的对象,协助他们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同时,在参考和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能够迅速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规范与核心要领,提高他们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突破“经验不足”的制约,努力掌握有效的方法

学习和实践都是获得经验的方式。要做好课程思政,就必须掌握有效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当,那么育人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首先,要广泛调研。学生是否愿意听带“思政味道”的课程、思政的设置比例多少才合适、如何才能将思政“濡化”进专业课程而不影响主课程的教学效果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在高职院校师生中进行调研来解决。其次,要深挖课程。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做到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最后,要加强考评。面向学生对教师设置考核环节,对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问题进行考核评价,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的评价模式,促进教师反思意识的唤醒、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师生之间距离的拉近,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当然也可以通过教学竞赛、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方法决定质量,还需要加强对融入方法的研究和提炼。把价值观培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还是第一位的。唯有把融入目的正确理解为是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后劲支持的服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技艺精湛、创造力十足的一线“大国工匠”服务,方能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促进教师提升参与和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水平。(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