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质量诊断与改进 >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路径探索

作者:王丽新 等 时间:2021-11-20 来源:未知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努力提高育训课程目标内容等兼容性,打造学习者“大有可为”的职业发展平台,就必须系统做好加强宣传教育、关注学生差异、优化课程供给、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探索。

一、加强宣传教育,确保相关政策措施深入人心

高职院校应舆论先行,加大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宣传教育力度,确保相关政策制度措施深入人心。在宣教内容上,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制度设计的初始意图,使他们明确参加“赛”“证”的目标意义,引导他们端正动机、选择正确参与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科学分解并内化任务,激发学习、参赛、考证的自主性,彻底转变过去为名次而赛、为证而考的肤浅目标追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国家职业教育资历框架、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从多领域、多层面充分了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总体轮廓,增强其职业发展的自觉性,使宣教工作的近景目标与学生职业发展远景目标相辅而行。在宣教渠道和方法上,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例如,可于“就业创业服务与指导”或“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单辟章节,专题讲解,也可以将国家“岗课赛证”相关政策措施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作为职业素养延伸与知识拓展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依托入学教育、职业思想教育、学生文化社团活动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工作,使之与文化校园建设、课程改革相辅相成,形成有利于“岗课赛证”融通发展的综合育人环境氛围,从中引导学生积极培育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强化“大有可为”的成才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职业发展观。

二、关注学生差异,增强融通课程的适应性

深入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不能搞“一刀切”,高职院校要承认、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讲求课程的发展适应性,坚持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专业教育目标与职业发展愿景相结合,确保“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效推进。

首先,要对学生精准分类,差异施教。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依据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潜力,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有的放矢。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历目标倾向划分为升学型、就业创业型、升学就业兼顾的中间型等类型,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发展倾向划分为专项技巧型、综合技能型、全能型等类型,还可以依据其他标准适当划分更多类型。有研究依据生源多样化将高职学生划分为学历技术型、学历技能型、非学历技能证书型、非学历文化体验型四个类型,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潜能,更好开展层次化差异化教学,体现专业课程体系的适应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其次,要对课程精细管理,内外联动。院校可出台“赛”“证”管理制度,对于“赛”,既要建立健全“班级—专业—专业群—院校”校内四个层级的大赛选手选拔机制,统筹管理,明确责任,层层落实,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公平竞争,促进“赛课融合”;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企”“校际”“区域(行业)”等校外职业技能竞赛,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平台上积累实战经验,进而,优化国赛选手选拔培养机制。对于“证”,要在毕业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须考取至少1张职业资格证书和1~3张与专业群相对应的X证书,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和便于学生跨院系、跨院校选修课程。

三、优化课程供给,整合专业(群)课程资源

有些高职院校从学制到课程几乎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课程标准脱离岗位要求、课程体系滞后于生产生活现实需求、课程模式僵化无吸引力,这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公认的痛点和难点。为此,必须优化课程供给,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突破口,对接岗位标准、整合课程资源、推进“岗课赛证”融通。

首先,要系统整合专业课程标准体系。把国家职业教育标准、行业企业准入标准、社会生产岗位标准、大赛标准、某一产业链条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规程、学习者职业发展的自我标准等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形成育训融通课程标准,细化分解为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切实发挥标准对于课程供给体系的基础性、门槛性作用,保障育训课程一体化、同质化。

其次,要有机整合专业群课程资源。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选择教学内容,突破单一专业口径限制,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更好依托专业群内部彼此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课程间内在联系,还原运用技术技能的初始情境,重构课程结构、整合课程顺序,增强课程的兼容性,从而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愿望,自主选择第一、第二专业方向和“赛”“证”取向,支撑各专业“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最后,要贯穿全学程推进“岗课赛证”融通工程。要依据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发展规律,结合国家举办“赛”“证”的总体安排,统一部署、合理规划工作方案,循序渐进地设置教学模块,分层分类供给、必修选修相济、逐层递进深化,避免资源浪费和相互冲突,使育训融通课程贯穿各学期、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全过程。

四、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融通课程模式创新

为破解课程改革的痛点与难点,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供给基础上,还要深化课程内容的呈现模式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首先,要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建设需要,构建校企综合育人共同体。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基于职业教育明显的跨界、跨行、跨域等类型特征,整合“产—教”“校—企”“工—学”“理—实”及“双元”等现实要求,育训并举,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落实校企“双元”育人主体责任,充分提升用人单位在课程建设中的话语权重,切实把企业发展需求结构性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统筹推进“岗课赛证”的大融通大融合。一方面,通过“引岗入课”,把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嵌入全新意义的课堂教学当中,追求“实践活动课堂化”;另一方面,通过“引课入岗”,把课堂移植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库房、社区、超市、码头等生产生活第一线,谋求“课堂教学现场化”。

其次,要基于信息技术推进课堂革命,深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微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全方位将知识情景与真实工作任务相结合,让学习者在与未来职业密切相关或相似的场景中交流、体验,刺激“真实学习行为”的发生,扎实推进“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发展潜能。

五、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融通课程保障体系

从个体职业生涯来看,“岗课赛证”融通的本质是妥善整合“职前—职后”“校内—校外”“集中—零散”“正规—非正规”等多元跨界学习,把各形式、各阶段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衔接贯通起来,构建学习者多元化成长成才的“立交桥”,支持不同个体或先学习再就业、或先就业再学习、或边就业边学习,从而营造学习与就业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

首先,高职院校要坚持“育训结合、质量为上”的原则,引导师生自觉处理好“一专”与“多能”的相生相长关系、“立德”与“树人”的同向同行关系,切实增强育训课程的兼容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横向拓宽、纵向拉伸学生的就业创业口径。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要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试点,探索对“岗课赛证”融通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其次,要优化“岗课赛证”融通的生态系统,确保“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扎实推进。第一,要明确“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建设的院系主体责任,构建“院校统筹、部门协调、院系负责、全员参与”的多层次、过程化育人工作格局;第二,要建立健全“岗课赛证”融通的目标激励机制,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与“赛”“证”目标,给予全程分类指导,鼓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向目标迈进,形成良性循环;第三,要注重人本关怀,善于保护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调适和疏导,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公平参与、确保人人受益;第四,要建立健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评估和考核机制,用好“过程—结果”双向考评对照细目,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此外,学界及培训评价组织应设法突破现有评价技术瓶颈,解决由于缺乏规范的技能考核方法,致使一些“赛”“证”评价信度效度不高等问题,创设科学规范、保障有力、富有实效的职教生态。(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6期)


<< 上一篇:高职专业群评价的联动协同机制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