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产教融合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作者:付含菲,杨红荃 时间:2020-07-31 来源:未知

“新工科”建设作为新时期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标杆计划,不仅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亦是增强高等教育服务产业能力的切实行动。高职院校引入本科高校的“新工科”理念,打造属于自身的“新工科”运动,既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然而,与本科高校相比,由于学科壁垒、制度僵化、资源劣势所导致的自身积弱制约了高职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应然状态下的产教融合难以形成,导致高职“新工科”建设无法与本科高校一样得到有效推进。

(一)学科壁垒,影响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就当前学科发展状况而言,由于新兴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全新的、具有交叉复合性的新兴学科,对工程学科内涵的传统认识不断被打破。“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层面的原因,造成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高职工程教育学科壁垒森严,严重窄化了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制约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受职业教育的职业专门性影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指向更加明确,技能教育更加突出。长此以往,在外部环境与自身习惯双重作用下,往往更容易忽视核心素养的培育,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难以建立,导致专业素养较高而创新、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其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导致传统学科依然在高职教育体系内占据着中心地位,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的教育和科研资源”,马太效应表现显著。此外,对传统学科的认知难以打破。虽然新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新兴学科,但要打破对传统学科的定义,重构新的学科体系,并具体落实到高职院校改革行动上仍然具有较大困难。

(二)制度僵化,阻碍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首先,在人事聘任制度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教学压力大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困境。同时,职业教育的特性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能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对教师要求较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高职院校亟须引进企业的技术能手与社会能工巧匠,使之在扩充师资队伍数量的同时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制紧张,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缺乏自主权,导致院校在引进行业企业技术人才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校企之间以技术人才为纽带的交流被制度阻隔,制约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其次,在考核评价制度方面,“高职院校存在评价方式简单化、过分统一化、评价指标功利化等问题,过于看重论文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要求”,特别对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应体现实践性、工程性。此外,办学制度僵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虽然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在我国实施已久,但由于体制机制障碍,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并未完全落实,应然状态下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难以突破,“两张皮”问题仍然突出。

(三)资源劣势,制约高职工程教育改革进程

与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相比,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上,高职院校工程教育改革都明显处于资源劣势。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有限,加之由于自身科研实力较弱,能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也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扶持不断加大,但与本科高校相比仍相形见绌。完全依靠政府的经济扶持来发展的难度较大,急需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其次,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教师数量与质量都有待提高。究其原因,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差较大,很难吸引高水平教育人才。最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实训基地匮乏、实践条件较差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实践型人才”,工程教育改革自然受阻。(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