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产教融合 >

基于命运共同体关系的产教文化融合

作者:刘晶晶,和震 时间:2020-10-15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

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最终形态,亦是产教文化融合的重要前提。基于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文化融合能在更深层面彰显出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本土特性。

(一)以共生聚合力:基于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在教育生态领域,命运共同体反映着教育主体与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联结形式与耦合程度,是对基于“正和博弈”的主体间性教育的一种价值追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也指出应“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至此,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位的最佳状态已然成形。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涵义包括技术上的紧密对接、共同创造,资源上的对称交流、互通共享,利益上的价值聚同、共生共荣,制度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文化上的兼容并蓄、传承弘扬。伟大进程需要共同推进。“双高计划”的建设意旨呼唤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即不仅要关涉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还应关照社会发展环境的整体规划,在主体共同利益的支撑下实现文化内涵的交融。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产教文化融合既要重视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注入和熏陶,也要关注学校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凝练与打造。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得出,企业对高职学生企业文化认知情况的满意度为45%,对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的满意度为56%,对专业知识的满意度为53%,对团队合作精神的满意度为54%,对胜任工作能力的满意度为51%,总体来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普遍不高。而只有充分了解产业文化和企业需求,才能使高职学生尽早融入真实工作场所,尽快确立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认同感。与之同时,校企文化亦有相通互补之处。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一文中谈到:“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完善的人,而企业文化则更多地从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中衍生而来。因此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浸润程度,还能重拾高职文化对企业文化的价值意涵,以无限接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至高意境。

(二)以文化驭匠心:立于本土性的特色彰显

学校教育的实质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双高计划”旨在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文化特色是其中的重要标识。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标准与劳动品质,工匠精神与产业发展、学校教育、公民道德培育等有着密切联系,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多地关乎到文化传承与弘扬。产教文化融合的根本目标还在于人才培养,校企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核离不开匠心之培育。匠心于工匠精神而言是其水之源、木之本。思维上的缜密推敲、精神上的极致追求、技艺上的切磋琢磨,均是为匠心。匠心化育是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厚植于学校、企业、社会的具体体现,亦是产教文化融合的成果立足于本土、彰显出特色的重要路径。基于产教文化融合的匠心化育在培养“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丰富工业文化的技术内涵、创设道技并重的社会风尚等方面均能发挥以约驭博的作用。首先,企业文化的秉赋精髓有助于高职院校树立质量意识和涵养职业价值观,进而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其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的文化育人体系有助于淡化工业化带来的浮躁和不安,使企业决策更加理性科学,回归技术的本原价值,实现技术价值和技术理性的和谐统一。同时,匠心化育所体现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思想在创设道技合一、尊崇工匠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伦理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西方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有着较大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多将工匠精神视为一种做人做事的道德精神,而在西方文化中,工匠精神更多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技艺目的,并不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因此我国本土化的工匠精神内涵充分契合了时代发展需求、彰显了时代价值取向。产教文化融合为匠心化育的实现提供了现实依据,有利于通过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发展;有利于重塑劳动者的社会定位,改善技术技能人才的就业环境;有利于弘扬职业平等的劳动观念,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格尊严。(《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