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产教融合 >

我国产教融合的当代实践

作者:​ 王坤,付甜甜 时间:2020-10-23 来源:节选自《当代职业教育》

一、实践出发点:矛盾凸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经济发展迟缓与技工短缺、儿童失学与教育体制单一等矛盾,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面临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谋求自身利益与学校追求长效发展之间的矛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我国除了提出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措施之外,还要求政府与企业、业务部门等联合办学,丰富教育结构的同时聚集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在共同发展的利益点上逐步开展深入、有效合作,如工学交替、产教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等,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逐步调整为能适应一线生产工作的具备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蓬勃发展,适应科技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向产教科融合迈进,职业教育与科研对接,承接科研成果转换项目、嫁接科研成果转换车间等,力图与时代发展接轨,与科技发展同步。

二、政策取向:发展需求

产教科融合、校企科合作是制度,而不是模式;系统培养技术性人才是定位,而不是概念,担当技术技能积累是使命,而不是口号;服务终身学习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保障,而不是补充。横向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工矿企业、农业等联合加速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实行半工半读制度促进了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下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最终服务于农村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了二十一世纪初,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职业教育要对接市场、企业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的一线生产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满足了这一时期发展的需求。新时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后工业时代来临,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纷至沓来,职业教育在促进产教科融合的道路上不断调整,从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课程标准建设、网上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习、现代学制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实训基地建设、学分银行推进、1+X证书制度、全国技能大赛的推进、产教科车间的嫁接、产教融合项目的承接等,都体现了职业教育致力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实践。

三、实践方向:国家战略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鲁昕会长指出,“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科深度融合、必须与科学技术进步同行、必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必须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必须与终身教育发展并进。”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国家在探索深化产教融合的道路上不曾停歇。半工半读、工矿企业联办学校恢复国民经济;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发展因地适宜的职业教育发展地方经济;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于新时代我国产业升级、结构升级、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除此之外,产教融合的实践也体现了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建国初期为了解决升学难的问题,城市中诞生了工业技术学校,农村出现了农业技术学校;当产教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学分银行建设致力于满足二者之间的转换,为学习者提供资格转换平台;1+X证书制度为职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方式;“中高本专”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节选自《当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