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教育与“三教”改革融合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教育系统对智慧教育的观念依存
类型教育需要在技术昌明、情感畅达的环境之内展开。智慧教育是教育与学习基于需求而能够依靠技术的能力创生方法论,服务于无限创意,促进意识向客观性发展的生态系统,职业教育需要在此系统内而对教育意义、职业发展意义、终身学习意义等进行明确表述。这是数字技术赋能于职业教育一系列任务的观念依存和实践归宿。
(二)智慧教育对“三教”改革的理论托举
“三教”要涵养课堂,继而能够被智慧教育的生态圈所涵养,“三教”改革的目标因此而能够指向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带来职业教育教学运作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三教”虽意义独立,却在智慧教育的观念之内彼此关联,不宜分割。从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树立起“智慧”的观念,追根溯源,亦是在智慧教育之内萃取技术赋能、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并使之贯彻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深度的信息化路径之上。
二、教师改革:技术交互性指向下的教师、课程与课堂
(一)教师引领课堂并构建课堂新形态
当前,智慧学习工厂的概念和实验迅速推进,代表着“课堂”在既有场域及其活动之上新增了信息维度,学习需求与信息流(包括原始知识的信息流、与育训之中交互活动相关的信息流等等)能够在信息维度上成为一体,便代表着课堂主体与主导者的活动能够被信息化。继而,教师响应信息流内容、提供服务并主导信息流的发展方向,称之为教师对学习活动的全面引领:引领的对象既包含主观能动的学习者,也包含客观能动的高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意义上的技术能力);引领的效果便是学习活动的圆满。
课程以其内容可被数字化而成为信息流,与课堂之内可被数字化的一切相融合,信息流被客体化这一“兑现”能力展现了技术能力。课堂如何发挥此种能力,是以“主导—主体”的互动过程为依据、被主导者所引领而实现的,学习者实际技能的提升和素质的养成不仅是情境强化的结果,也是经验的交流、技能知识的社会建构和社会学习的结果。教师以服务学习者的需求并引导需求发展方向而实现对课堂进程的推进、引领信息流向客体“兑现”、促进课程目标达成,将课堂的客观存在与主观存在统一在信息维度的感知、解读与操作之中。
(二)教师引领促成课堂与课程的同一性
教师引领表现为教师基于课程目标而对不同形态的“个体课堂”的引领,课程本体功能的实现与新的课堂形态之间需要相互适应,信息维度为职业教育的课堂与课程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内涵重塑。
教师引领的实际便是通过示范课程内容、诠释课程任务、规范活动秩序、倡导学习价值、服务学习者需求而推进课堂进程,学习者切实地在工作过程中习得技能知识、形成职业素养,教师将教学、服务、管理的职责融为一体,即课堂的新形态已然使得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成为教育行为。与之对应,学生的一切行为自然都成为学习行为。两种行为在目的上的一致性便能够抽象出一个容纳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其他非教学行为的概念空间。其中,课程内容信息对应教学法,代表教师应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需求而调动一切实体或非实体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信息对应学习领域,代表各类学习行为基于经验交流、资源获取、社会建构和社会学习的过程;两者之外的其他信息对应主导与主体、主体相互之间的其他需求、生成性需求、技术能力(人工智能)自主引入的各类信息,代表有利于课程展开的一切非教育教学因素。
学习者以学习活动彰显了其在课程展开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以支持与服务而隐性实践着引领课堂运行的地位。课堂与课程在传统概念上的些微罅隙得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被忽略,两类“模糊”昭示着职业教育以其类型教育的特殊内涵使得课程与课堂具备同一性成为应然。
(三)教师信息素养是服务课堂的重要条件
首先,类型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育训并举,教师需要通过信息交互空间来连接不同场域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相对于传统而言,深度信息化未必会极大地改变育训组织方式,却一定会改变其执行方式,信息维度上的非实体交互空间促进了场域连接,并带来了教师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其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中心”作用,能够善用这个中心便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育训之中,信息维度的要旨并非是改变师生基本关系,而是将其从静态的对立调整为动态的对话。具体说来,对师生关系的描述应当立足于教师的行为约束、功能要求和责任强化这三个因素。
最后,根据职业教育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的特点,前述所谓“保持连线”是一种必须,“教育者理解被教育者,教育就实现了”的意义在于教师对“思考空间”的妥善运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效的信息来源。技术支撑下的信息流,是要以实现与知识对话为目的,合法地提供课堂情境之内、学习者之间学习活动及普通社交活动的各类信息,教育者或智能系统能够合理而充分地摄取到其中有利于教育教学展开、持续、继发、延展的社会因素。对学习者而言,社会学习和社会建构本质上都将建立于其上;对教师而言,无论是对学习活动还是对学习者个体的引领,信息素养都体现于其中,支撑起职业教育的价值、目的与意义。
三、教材、教法改革:“三教”在课堂层面的整合
(一)信息化是教材与教法改革的必然选择
当技术的能力推动教材、教法能够从信息化维度上适配于教师的要求时,同时也是在适配于学习者的需求。始终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全方位地适配教育环境之内的深度信息化,教材的完全信息化将因教师对课堂、课程所具有定制性、先决性而表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教法的改变也自然发生了。
(二)“三教”课堂整合助推智慧教育纵深发展
信息维度将师生活动、育训活动中的各种主观、客观的存在实现了整合,以需求为基础而联结,联结的结果都指向课程目标。教法要围绕学习者而能够体现出四个要求,即教材更新随时化,课堂展开面向个性化,课程展开过程情境化,学习资源泛在化。教师引领之下、常态化的教育教学秩序:其场域涵盖了实体境脉、生产岗位与虚拟空间;参与的主体类别覆盖行业产业、校企等;其传教内容吸收课程资源、经验知识与生成性的知识;其学习形式广纳了线上与线下、学徒式教授、社会学习和社会建构。
<< 上一篇: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施路径
>> 下一篇: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