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产教融合 >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逻辑

作者:王玉龙,郭福春 时间:2021-04-24 来源:节选自《职教论坛》2021年

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中“教”的承载主体,其逻辑来自培养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这需要整合行业企业的技术、规范、文化等要素。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实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基于参与主体在需求与动力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资源条件,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自身的类型特征,成为职业教育跨界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巩固发展优势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一、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质的规定性,这体现在职业是职业教育活动实施的逻辑起点。职业反映的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之间的结合关系,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职业的社会价值在于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调整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以及劳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消解和催生社会矛盾中演进。职业的发展与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天然关联,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需要行业企业持续输入产业要素,才能保障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这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属性显现过程中又衍生出了外部性、技术性等特征。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学内容等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历次产业革命或变革都深刻地改变或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组织形态,这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与产业发展相契合,脱离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将失去其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社会价值。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体现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劳动手段的累积和集成,经过社会生产的选择最终形成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而系统技术的学习靠个体或企业组织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即职业院校以一种有计划的方式系统地组织和实施。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

人才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组织的逻辑起点,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题中之义,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对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等有着明确要求和规定,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更加注重劳动教育和职业精神的涵养。没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将难以培养出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没有深入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效能将难以有效发挥。人才培养的非线性、不可逆等特性强调育人过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备一般人才培养的复杂性,而世界各国产业链中的分工、产业发展的碎片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校企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等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复杂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产业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以工作过程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到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进而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学生借助“厂中校”“校中厂”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锻炼,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三、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导性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中,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423所,在校学生1280.7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特别是在高职扩招背景下,有更多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走进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一是培养符合区域发展的人才定位。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其高等性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区域内的企业,多数毕业生成了为地方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参与行业企业流程再造和技术优化。二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形成了特色,对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生了溢出效应,成为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三是拥有开展校企合作的资源。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在持续的内涵建设中,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等在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积累了技术技能,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四、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的竞争性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办学水平,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还是各类重大项目遴选指标的设定,产教融合的相关比重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存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压力,在学校层面,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到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优质校认定,再到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建设;在专业层面,从国家示范专业建设到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从国家骨干专业认定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课程方面,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建设项目,均是项目驱动的结果,在这些项目建设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始终,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正是在一次次项目遴选中强化。由于高职院校多是服务地方发展、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院校之间的竞争不是针对同类行业企业资源的直接竞争,而是在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间接竞争,谁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业绩,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成效,谁就在高职院校发展中获取了主动权,谁就在项目遴选中占据了比较优势。节选自《职教论坛》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