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队伍建设 >

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路

作者:孔巧丽 时间:2021-05-25 来源: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在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包含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训再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教师个人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要建章立制,加强培养与大力引进相结合,通过对现有队伍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升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打造一支支撑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性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建立标准: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

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和准入制度不仅为高职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指南,同时也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和高质量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和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教师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第一,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参考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在开发主体上,需要建立专业的标准制定委员会,选取该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代表等加入;在内容方面,注重教师教学的实践性、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学科的发展能力和对学生的创造性及未来发展的考虑等;在分层方面,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区分高职专科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分别制定专业标准;在分类方面,坚持基本标准和具体标准相结合。基本标准是高职教师普遍的专业标准,是所有从事或欲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都要遵从的基本标准;具体标准可从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进行分类。专业课应掌握的标准要结合具体的专业领域,是需要从事具体专业领域的人员要达到的要求。

第二,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高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前提下,完善教师准入流程和考核周期,且对教师资格证的时效性做出规定。鉴于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多元性,可实行多样化的准入规定。对于职业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随着国家有序推进师范毕业生免认定教师资格,办学质量的审核权交给师范类培养院校,这类毕业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论和专业理论能力由培养学校把关,高职院校在招聘时只需要考核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和实践教学能力,或者了解是否已经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于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引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或行业专家,则通过入职培训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达到教师准入要求。对于教师资格的有效期进行定期考核,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高职教师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考核要求,培训考核不合格应进行换岗或者淘汰,引导教师培养并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培引并重:多措并举扩大教师数量、优化结构

第一,强化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培养主体的院校建设,加大培养规模。首先,在国家层面加大对该类院校的投入力度和管理规范,甚至高于对普通师范类院校的投入,对该类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前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形成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水平工科大学共同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局面。其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社会急需或需求大的领域设置专业,制定兼具师范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的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后,设立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学科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双重特色,尤其是利用高水平工科大学培养职教师资的优势,设置专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培养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培养的层次。

第二,大力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优化师资结构。首先,职业院校尽快完善落实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方式,按照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灵活的高技术人才引进办法,甚至做到“一人一策”,通过提升待遇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所得收入按照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作的方式,吸引行业企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其次,创建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转换过渡机制。政府和高职院校携手研发相关的项目,制定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和转换流程,为行业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向高职院校教师过渡提供桥梁作用。最后,建立健全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制度和方法,规范兼职教师管理,构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打造“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协同培训: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培养新格局

第一,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未来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政府应出台相关的具体政策,一方面对参与高职教师培训的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政策;另一方面,对参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企业和学校进行奖励和考核,增加学校和企业对高职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其二,学校方面对运行效果好的实训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参与校企培训基地培训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其三,在机制畅通的前提下,学校和企业应真诚合作,分别从教学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开发系统的课程培训体系,针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高职教师开展不同的培训。

第二,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基于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置情况,未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是国家、地方层面的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督促监督,设立专项资金,督促高职院校尽快设立并运行校企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对教师的分类指导和培训功能。二是明确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的机构性质。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推进,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应兼具行政管理、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三重性质。行政管理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主要功能,发挥合理组建教学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满足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培训的职能;技术研发是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师资、双重资源,发挥提升学校办学声誉和提高产教融合深度的职能;社会服务包括对校内教学咨询服务和服务企业产品研发等,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交流的重要桥梁。三是建立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定期深入教师群体调研和长期收集教师发展诉求等信息,了解教师对学校和企业的信息或资源诉求,建立教师发展的信息资源库,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培训内容和咨询服务。

四、倡导治理: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职业情怀

第一,在布置任务、确立教育教学目标时,比如针对“一流校”建设、完成“双高”院校建设等重大项目任务,需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具体量化的指标以及对应的考核任务。要通过行政管理起到监督、督促和管理的作用。

第二,面对教师个体,继续发挥市场激励的方式。职业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市场激励必不可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方案》都强调,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

第三,在育人的使命、学校管理者的行政管理权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协调等不容易被绩效量化的领域,适宜采用治理的方式,在教师专业发展与行政冲突之间学会求同,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怀,引导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共同完成高品质的育人使命。(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