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高校创新创业 >

职业院校“X+创业”文化体系的构建

作者:主编 时间:2021-03-01 来源:未知

创业文化是创业教育和师生创业实践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的集合体。它深层次地激发师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持续性地增强师生的创业动力和能力,鼓励和支持师生的创业行为,并提供相应的保障。当前,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文化建设呈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横向视角下,缺乏学业基础和专业文化的支撑,犹如“空中楼阁”,不能落地生根;对外开放度不够,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缺乏深度交融,导致学生对创业机会的实际识别能力、创业风险的有效预测能力、创业行为的理性自控力不强。纵向视角下,面向未来,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与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联系不够,显得战略引导力和长远影响力不强。对此,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应该立足文化视角,从学业、专业出发,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生涯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创业文化体系。以“创业”为主题,立足“学业”,结合“专业”,面向“行业”,奠基“职业”,构建“X+创业”多维一体的开放型、生态化、互动式的文化集合体(图1)。

图片

一、“学业+创业”的融合

学业与创业的逻辑关系:学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教育是学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业可以为创业提供知识、能力和智慧,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业任务、奠定学业后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首先,创业文化要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综合素养,注入不竭动力。创业教育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站在人的发展的起点上,着眼于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思考、设计和实施创业教育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在整个学业过程中渗透创业理念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创业人格的养成。

其次,创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创业基于学业的原则。创业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创业机会,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如果过于强调创业热情而忽视理性分析,为激情创业而放弃学业,一旦创业失败,会因为缺乏应有的学业基础和基本素养,更容易陷入绝境,难以寻求更好发展的时机。因此,除了有针对性鼓励部分确实具有创业条件和能力的学生,把握时机,尝试创业探索与实践,创业教育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树立“学优而创”的创业思想,将创业建立在学业顺利进行的基础之上,让学业为创业提供知识和能力支持,创业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实践平台。因此,创业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科学的创业教育氛围和创业文化,重视和加强文化引领。

第三,针对不同的学业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创业文化。结合不同培养方向和不同阶段的学业任务,针对性地设计、建设具有个性特点的创业文化,实现创业文化与学业文化高度匹配,让创业文化在不同院校、不同类型的学业文化中自然生成,实现创业文化与学业文化的生态化耦合。

二、“专业+创业”的融合

建设“专业+创业”的复合型文化体系,是在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有机地融入创业要素。一方面,要对原有的专业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吸纳创业教育的文化取向,利用创业教育常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和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根据专业教育需求,调整创业文化的建设目标和创业教育内容,挖掘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针对性地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研发管理、新产品开发、技术创业、生产运作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建设循序递进、有机衔接、灵活机动的创业课程模块,将技术性强的专业与创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专业+创业”的综合素养。

三、“行业+创业”的融合

首先,创业教育要汲取行业的标准、制度和管理经验,引导学生养成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创业能力和素养。

其次,提高企业家和行业能工巧匠参与创业教育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与企业家、能工巧匠的合作,打通学校与行业的信息互通渠道,促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创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按照企业标准将教学场所、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建设具有行业文化氛围的“校中厂”“厂中校”等相关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文化环境或真实行业的场所,克服创业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直接的行业文化体验,获得行业环境中的创业体验,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行业的过渡期和磨合期。

第三,校园规划和建设要融入行业文化。在校园内,设置行业标志性的雕像,如一些旅游院校设置“马踏飞燕”的雕塑。利用橱窗、报纸、广播、网络等平台,开展行业新闻、行业动态、行业人物和行业发展方面的宣传。争取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支持,共建行业博物馆或史料馆。让行业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里,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地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行业文化在创业政策咨询服务、发布创业训练项目、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职业+创业”的融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都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二者在培养目标、教学结构、教授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和契合之处,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首先,以增强职业责任感,强化学生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职业文化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按照现代社会职业人的素养和能力要求,提高对职业的认识水平,锻炼和储备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终身创业能力,把自己塑造成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职业人。明确创业活动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增强对社会岗位的敬畏感和承担职责的强制性,形成稳定的创业态度和积极的创业体验,并逐渐内化为岗位敬业感和职业责任感,形成一个创业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增强职业适应力,培养学生创业的有效竞争力。创业教育吸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通过培养学生对职业环境、职场人际关系以及对岗位本身的识别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从职业兴趣、职业生涯的角度,选择创业方向,并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知识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引导学生从职业需求的角度,更具针对性地学习相应的创业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把创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生涯适应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创业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融合,让创业理想更加贴近职业环境、创业能力,更加适应职业需求。引导学生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增强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竞争上的优势,增强学生终身创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第三,以增强职业幸福感,提升学生创业的事业成就感。创业教育过程中吸纳职业文化,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精神和乐观、向上、自信,勇于开拓的职业心态,增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将这种职业幸福感,融入创业文化中的创业成就感,引导学生不以创业的一时成败论“英雄”,更加注重体验创业过程中的进步和快乐,总结得失的经验,寻求推进发展的办法,从而增强持续创业的动机和动力。

新时代,创业教育要加强顶层设计,对文化环境、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机制的建设,进行整体优化和统筹推进。从学业、专业、行业、职业与创业的关系角度,强调学业教育的基础性,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前置性地认识和适应行业变化、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兼容互动、共同发力的课程体系和文化体系。通过“学业+创业”,使学生在懂得“如何学习”和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想创业、敢创业、能立业。通过“专业+创业”,促进学生立足专业基础,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自身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的专业水平。通过“行业+创业”,让学生对行业的市场变化、企业竞争有着更加深刻、准确的认识。通过“职业+创业”,让学生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在更宽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时间,思考和选择创业的方向和时机,完善创业方案。通过学业、专业、行业、职业与创业的深层次融合,优化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以多元融合的文化,驱动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实现创业教育向教育本来目标的回归,服务于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