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优质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在高职院校分类发展基础上,实现类型的高水平与特色化发展。
1.建立高职院校分类机制,推动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优质化发展
在高职院校承担的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培养人才”为基本职能和中心职能,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通常不被用来定义高职院校。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水平与战略定位,将“研究”转变为这类院校的属性特征。并以研究型高职建设为契机,推进高职院校内部分类,形成基于职能定位的“教学型高职”“服务型高职”“研究型高职”的分类体系,推进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类属特征的优质化与特色化,实现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发展。
2.以专业群建设破除高职院校的专业壁垒
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突破传统的专业对接产业的线性模式,打通专业壁垒,推进专业协同与跨专业融合的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发展机制。此外,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实现专业教学资源跟随教学需求流动的机制,打破现有的资源分配机制,倒逼高职院校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内外部治理结构。
3.建设高水平的产教协作研究平台
“研究型高职的形成应当成为特色高职建设的核心目标”,将“研究”在高职院校中重新定位,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然需要包括的内容。加强产教协作的平台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特色研究职能的路径。加强产教协作平台建设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确保平台的适应性,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产业最新需求;二是保证平台的高水平,即平台建设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出;三是凸显平台的复合性,即将平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究及技术服务、培训、终身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平台;四是高度重视平台的研究功能,发挥平台在高水平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中的支撑作用,以平台为中心,协调校内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基础上的服务;五是坚持平台的开放性,高水平平台需要坚持“产教融合”理念,在校企共同参与的前提下,保证平台运行过程对学校内外部相关主体或要素开放。
4.完善高职院校国际化制度体系
高水平高职院校应立足本校国际化发展阶段,确立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形成基本校本需求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之路。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是国家行动与院校主动相结合的产物,院校主动需要配合国家行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政策引导,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制度规范建设,明确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质量标准,形成基于国家质量标准的高职院校输入输出的质量依据,以保证高职院校高水平国际化的推进。扶持高职院校跟随国家骨干企业走出去,并对其提供财政补贴或政策倾斜。规范高水平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办学活动,明确高职院校留学生派出与接收的基本标准。
5.形成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组织文化
将高职院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作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践行产教融合的基础性条件。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完善制度文化,按照制度规范进行决策与管理;二是建立职场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环境应凸显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文化,将企业文化内化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三是凝练工匠文化。工匠文化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内容,需要将工匠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及技术服务之中。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彰显高职院校的组织特性,而且还要通过文化建设,实现文化治理模式的再建构与创新发展。(改编自《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1期)
<< 上一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与重点任务
>> 下一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