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双高建设 >

双高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选择

作者:李思阳 等 时间:2021-04-18 来源:节选自《职教论坛》2021年

一、使命与担当:双高院校的战略支撑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战略,相关产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予以支撑,而“双高计划”重点支持的院校和高水平专业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来源。“双高计划”实施理念和运行模式也将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精准支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发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艺底蕴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增强国家发展实力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双高计划”的实施实际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既服务“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也能够为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同时能够协助区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用的高效。“双高计划”的核心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重点产业、升级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急需紧缺人才,缓解我国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腾笼换鸟”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助力我国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职教类型教育的最新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双高计划”的设定不仅是要高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探索性地进行综合性改革与试验,还要求创造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高水平”两个特质的框架,逐步形成新的高职办学示范效应和专业群建设的规范效应,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体系化、可借鉴、易推广的模式。

二、内涵与绩效:双高院校的重大预期

(一)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双高计划”对于专业群的设定是紧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这表明,最后入选的双高院校和双高专业群均能代表着我国高职的最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在已经具备更好的办学实力、更强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更高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方投入和强有力引导,这些院校和专业群能够成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渠道。

(二)职业教育供需深度对接的新高度

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所蕴含的专业群是发展的龙头和最重要的支撑。而高水平专业群的设计与组建,既要基于高职自身长期以来特定专业的办学能力和取得的成效,更要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专业群和产业群、产业链要高度对接、深度融合,通过发挥专业群内部的耦合关系来实现对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能力,带动高职院校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支撑区域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模与结构。

(三)中国职教亮相国际舞台的新形象

“双高计划”的实施是要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高职领头羊,向世界展示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成就、发展能力、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所制订的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和课程体系等是能够在全球通用的,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匹配的,所提供的技术技能服务是能够帮助中国海外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和技术技能本土化的,是能够代表中国职教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展现的是中国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和中国职教在国际上的新形象。

(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方案的新典范

“双高计划”的首要关键词即是“中国特色”,是要造就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和中国特色的专业群,而它的层次是高水平。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所要达到的水平具体表现在:要做标准制订与实施的先行者,既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开发,也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中国标准的输出;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落实1+X证书制度中成为主力军,在专业群制度创新中成为引领者,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成为拓荒者;要有包含专业化、结构化、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就一批高层次、领军式的专业带头人;要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要有契合专业发展要求的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与企业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模式等等,最终形成国际可认可、方案可对接、经验可复制的模式。

三、策略与路径:双高院校发展的推进要点

(一)本土推进与国际联动融合,走出中国高职道路

1.双高院校必须要走国际化道路。我国作为职业教育大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高职教育规模,理应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格局来推动“双高计划”建设,所重点打造的院校和专业群须具有国际化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本土化、特色化的同时,逐步走进世界高职教育舞台,融入世界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参与高职教育全球治理。

2.双高院校必须要有中国特色。“双高计划”的中国特色和本土化是该项目实施的首要目标,各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自身身份和发展实力进行自我认同,要有自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高水平建设达成所设定的各项目标,从而以其独特的发展路线和雄厚的发展实力创造出带有“身份烙印”和“自我品牌”的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成果,而这些成果就是我国高职教育独具特色和自立于世界的证明,也是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

3.双高院校要在国际与本土融合中高质量发展。双高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要放眼国际,及时地吸纳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有效办学经验,加强与高职教育发展成熟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能力,拓展人才培养的合作伙伴和合作领域,对标世界一流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和输出“中国职教标准”,向世界推广具有先进水平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双语教学资源等,进一步提升中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力。

(二)专业集群和产业链相对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1.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双高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架构清楚专业群之间的关联和衔接,科学界定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资源,建立国内先进的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岗位标准、课程体系、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制度等,并促进各专业要素的协同能力,发挥更强大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促进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内国际领先地位。

2.促进专业群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双高院校要高度关注专业集群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对于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要予以重点挖掘,充分发挥其在整个专业群中的作用,同时根据产业链中相关岗位集群、职业工种、工作体系等的要求对教学中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要求等进行符合逻辑的组建,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和深度融合,促进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

3.建立与企业深度融合和合作关系。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不仅要深刻规划专业群内部与区域产业结合的对接,更要在发挥内生力的同时,借助产业资源进行建设。在经费、设备、实训投入上,要积极争取与专业群相关的行业企业的支持,通过进行对外服务和合作人才培养,将行业企业的资金引入到专业群建设中,积极利用行业企业的最先进设备和生产车间,让学生到生产实践的最前线锤炼技能。高职院校要常态化促进专业群师资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学习,强制性规定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实践时间和实践要求,互派人员进行教学和技术切磋,同时要大量引进产业教授、企业工匠和高水平企业技工到学校开展教学,打通专业教学和产业实践的通道,建构起更密切的产教融合关系。

(三)非均衡化和适度均衡结合,强化资源配置水平

1.提升非均衡化发展的质量。“双高计划”的实施是由国家在空间上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再配置,发挥教育资源集聚的效应,重点打造一批已经具备较强发展实力和辐射能力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在高职教育的高端领域形成一批拔尖院校,进而整体提高我国高职的高质量发展和竞争力。

2.提高适度均衡发展的能力。“双高计划”作为一种周期性的实施项目,面向全国所有高职公平开展,各院校均有着平等的获取国家支持资源的机会,只要其在自我发展周期内加强内涵建设,产出更多、更高的标志性成果,就有机会在下一轮的“双高”申报中胜出,从这一点看,国家“双高计划”的非均衡化发展实际上是相对的。国家在重视双高院校和专业群建设的同时,亦要强化他们的示范引领和帮扶作用,不仅要衡量国家资金投入的产生效应,更要衡量双高院校和专业群的示范能力、辐射能力、帮扶效应,发挥国家资金资源投入的最大效应,促进高职教育的相对均衡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质量。

(四)内生发展和多维推进契合,彰显持续发展能力

1.以高职内生发展为主。双高院校和专业群的建设必须要遵循高职教育发规律,以内生发展为主,沉下心来扎实推动建设方案所设定的目标,双高院校要有针对性强化所有项目实施的规划,集聚资源有重点地进行局面突破和产生创新性成果,不仅要根据建设要求和时间节点进行实施,而且要有质量、有成效的推进,尽量避免在原有方案完不成的情况下寻求替代成果的现象。高水平专业群要全力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训、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等方面强化建设强度和力度,不仅要保证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要保证专业群发展的实力保持国内领先,打造出该专业群的国内样板和示范,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提供完整而可借鉴的模板。

2.以来自外部的支持为辅。双高院校和专业群的建设涉及资金量大、项目多、质量要求高、创新性要求高,各院校要在服务国家战略、开展教育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教融合、工艺传承过程中积累社会支持资源,在规模以上企业全方位支持院校发展、人才引进、产业教授和工匠教学支援、教学要素升级、实训场地等各个领域寻求有质量的支持,以不断提高双高院校的综合发展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双高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争取来自地方和社会力量的资源供给,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等方式建立多维推进发展的局面。(节选自《职教论坛》2021年第3期。李思阳(1987—),男,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