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双高建设 >

“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探究

作者:康卉 等 时间:2021-04-24 来源: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要求

国际化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本研究试图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定义高职教育国际化,认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就是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为出发点,为满足国家对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并举的渠道,在高职教育领域分层次、分类别、特色化地开展国际化活动,从而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过程。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国际化具有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特征的同时,也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类型属性。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相比普通高等院校强调学科及学术属性,高职院校更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办学基础、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与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型大学比较起来有较大差距。

(二)“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1.发展过程阶段化。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化的形式、内容、动因、目标以及策略都存在较大差异。早期由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仅仅表现为简单的人员流动和访问交流的形式。当前,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国际化内容不断丰富,国际化形式更为多样。“双高计划”背景下,国际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办学模式特色化。第一,国际化的高职特色。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国际化发展的特色。新时代,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特色。第二,国际化的本土特色。本土化则是教育个性不断得到创造和发扬的过程,突出教育的本土特色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本土化特色既包括国际化的目标与定位从本土出发,也包括国际化路径的本土融合与优化。只有立足本土,充分考虑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阶段性特征,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3.发展策略层次化。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应体现层次性,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逐步推进,不断提升结合区域和地方特色,整合区域资源,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教育发展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国际化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分层次、分阶段制定发展规划、具体任务和评价标准。“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以高水平院校为引领,以高水平专业群为支撑,高职院校广泛参与的层次化发展特征。

(三)“双高”背景下高职国际化教育的发展

1.国际合作突出“高层次”。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职院校应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以高水平建设为目标,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主动“走出去”,积极探寻高水平合作发展新模式。通过高水平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学校整体发展水平,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增强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对话能力。

2.专业建设体现“高水平”。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职业院校能够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育资源。专业群建设涉及专业标准、课程、教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高职院校基于国际化教育理念,通过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国际化合作协调保障机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标准,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3.教育服务实现“高质量”。高职院校一方面主动对接高端产业及行业高水平企业,面向全球产业链,引入国际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人才以及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升院校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有条件、有资源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以及地域优势,助力国家、企业援外项目,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认可度、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1.提升国际化意识。高职院校领导首先应树立国际化意识,充分理解国际化的内涵与阶段性特征,认清国际化对高职院校发展及“双高”建设的重要意义,找准实施国际化的落脚点,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营造国际化的办学氛围。

2.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要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明确国际化的目标、发展任务、具体框架和实施策略。高职院校应将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作为实施国际化的出发点,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以策略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以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国际化布局。

3.完善国际化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应完善国际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包括组织与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评价机制在内的国际化运行体系,以保障国际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具体来说,建立组织健全、人员完备、权责明确的国际化职能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统筹与协调,确保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形成国际化的监督、评价与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内容与策略。

(二)提高国际化水平,提升国际话语权

1.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高职院校应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出发,开展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第一,建立激励机制,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第二,培养学校骨干教师,为他们创造机会去国外交流和学习。

2.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学校愿景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能力。第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在已有课程中增加国际性的内容。第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技能、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第四,加强留学生管理。依据《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规范》等国家相关条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环节入手,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3.加强专业标准输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与服务,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优势领域主动“走出去”,同发达国家一起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话语权。

(三)拓宽合作路径,突出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应以学校专业为载体、以国际大赛为渠道“走出去”,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为途径,开展校企国际合作;开拓境外培训渠道,开创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新局面;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引进优质资源;以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为目标,加强专业建设,输出专业标准,推动境外办学,不断拓宽国际化发展路径。同时,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应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在人才培养、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院校自身的国际化特色。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