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产教融合 >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

作者:李梦卿,李鑫 时间:2020-08-14 来源:《职教论坛》2020年第6期

一、影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多重要素

(一)产教融合职业性要素—— 实现主体价值由“劳动之兽”走向“创造之人”

美国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劳动者可分为“劳动之兽”与“创造之人”两类,前者形容人像动物拘泥于单一、既定、重复的劳动工作;后者强调人基于主体意识与生存需要积极主动从事创造性劳动。围绕“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定位,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由技术“输入性”向技能“发展性”转变,即基于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精准对接,为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格品质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教学实践情境,这亦是提升学生整体职业能力,彰显“创造之人”主体价值的理想路径。基于职业性的产教融合须关注技术技能知识的更新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耦合关联,提升高职院校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之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产教融合技术性要素—— 促进产教协同育人与技术技能创新的选择适切

“双高计划”要求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质量的提升需要有机融入代表行企发展前沿的先进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亟需科学知识、技术技能的发展与创新。以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发展、创新为产教融合的应然导向,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产教融合有别于校企合作的显著特征,亦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最佳指标。

(三)产教融合社会性要素—— 推动现代职教体系的创新性建构与策略性互动

基于社会性的产教融合,可视为高职院校教育再社会化的理性回归,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社会资源的再利用率,还能增进高职院校在复杂变革生态中的环境耐受力与自我更新力。当然,从专业走向产业、从学校走入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职教发展愿景也不会朝夕间形成,但基于社会性的产教融合经过长期地探索与实践,已经总结出诸多符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典型的经验与做法。

(四)产教融合终身性要素—— 加速成熟国际范本与中国特色实践的耦合再造

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早已成为发达国际和地区的重要命题。探索建立基于终身性的产教融合模式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也随之凸显。但总体而言,我国实践方案与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范式仍存在较大差距,高水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亟需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终身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水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践壁垒

(一)专业设置:存在专业结构趋同与专业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等现象

在专业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严重束缚了学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合作进程、合作意愿、合作深度和合作效率。一方面,专业结构趋同、特色不明,岗位吻合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存在专业水平积累不足、专业发展前瞻性欠缺、专业品牌意识有待提高等问题。教育具有滞后性,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如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如果忽视技术技能水平的积淀,会使其培养的人才永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难以与行业和产业发展相匹配,导致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渐行渐远。“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是专业, 专业设置要适应产业需求,要强化长线专业、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科学设计、设置短线专业,打造专业品牌,这也是高水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二)资源互通:存在互通配套机制欠缺与资源共享不对称现象

职业院校与企业本就是一个基于资源互补的链式战略联盟,职业院校能从企业中获得资金、场地、先进的技术技能、设施设备等硬件资源,企业能从职业院校获得人力资本等软性资源。基于此,产教融合的基本形式与质量保障就体现在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高度整合,资源是否互通与共享决定了产教融合成效的高低。揆诸当下,“校热企冷”甚至“校热企热”校企关系依然严峻复杂。其一,资源互通配套的政策机制缺乏导致校企资源共享受限。其二,资源共享不对称导致合作育人深度不够。产教深度融合迫切需要校企促进优势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优化配置,通过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进行优势互补、因势利导,形成共同育人的紧密组织。

(三)权责划分:存在角色主体价值追求离散与成本分担、利益分配不明现象

持续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得益于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与权责共担,但由于校企双方长期以来合作的认同困境与制度化的供给困境交叠,让原本单薄的产教融合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方面,角色主体价值追求的离散性导致融合方向偏离。如部分企业出于逐利目的,将校企合作看作经济理想下“应付式”合作,“应付式”的合作态度严重阻滞了融合的进程, 这与深化产教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成本承担与利益分配不明晰导致融合动力弱化。目前,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保障产教融合的推进,但沟通协调和维护运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导机制尚未形成, 导致校企合作的短期性与低层次性,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难以构建, 难以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也参差不齐。

(四)系统衔接:存在财税支持系统乏力与组织管理系统欠缺、制度保障系统薄弱现象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产教融合的多维系统并未完善,支撑力量的不足也是造成校企合作基础相对孱弱,合作关系若即若离的重要原因。一是财税支持系统乏力。二是组织管理系统欠缺。三是制度保障系统薄弱。国家出台的改革意见和政策措施主要发力于供给端,即主要是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加快推进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但在产教融合的另一端即需求端,还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或具体的制度设计。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目标的统一:有机融入职业教育核心理念,落实基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当前,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体系尚未臻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亟需有机融入“人人、时时、处处”教育的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扎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好地由学校向工作过渡。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动因,愿景的统一需要产教融合有机融入职业教育终身化教育理念,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科背景、岗位需求、专业类别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分层分类阶段性差异为关注点,根据差异性与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分类育人模式改革,将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理念落实于产教融合建设的各个环节。

(二)供需的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渠道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领域贯彻落实“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实现资源供需由“分散”走向“聚合”,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主动深化“引企入校”改革,有效衔接企业需求,通过专业群的动态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供给;另一方面,区域行业企业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部署和要求,以先进技术为支撑,聚集优质资源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持续拓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渠道,激发区域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合作的强劲动力,切实发挥校企双元育人、开放育人作用。

(三)资源的融通:锻造优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寻求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帕累托最优

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会陷入“乌托邦”式的空想。将先进技术技能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既要以健全专兼教师聘任机制为重要的突破口,通过完善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创造机会吸引区域行业企业优秀的技术骨干入校作为实践实训教师,也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使教师能够真正融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于人才培养。同时要完善团队激励机制,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意识,让重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自觉行动。(节选自《职教论坛》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