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职教文库
| 职教文库
职教文库
首页 > 主页 > 产教融合 >

我国产教融合中产教关系的历史演绎

作者: 王坤,付甜甜 时间:2020-10-23 来源:节选自《当代职业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产教融合是依次深化、不断发展、动态生成的,并且都是秉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纵观我国产教融合的实践史,“产”和“教”两大主体逐步深入的默契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化、师资培养的具体化等,都能看出我国产教融合已落地生根。

1.劳教结合指导下的半工半读

从实践意义和效果来看,半工半读制度的实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半工半读有助于普及教育,促进劳动人民提高知识水平;同时也是改变封建落后思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知识的劳动者,以及此后一段时期内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有效途径。

从实践主体来看,有学校开办农厂、企业办学校两种形式。20世纪60年代的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践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理念,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同时,天津市威光胶片厂举办了半工半读技术学校,培养了数百位毕业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实习车间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从课堂中汲取理论应用于具体操作之中,半工半读打开了产教融合探索的道路。

2.产教结合理论指导集团化办学实践

产教结合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政府统筹管理走向学校自力更生,增强自身的办学能力是重中之重。计划经济时期,产品是定向销售的,然而市场的出现不仅带来了竞争也带来了合作,宽松的政策支持也为产教融合提供了第二次变革的空间,学校可参与的项目增多、校办产业有免税的优惠,学校不仅有劳动力还有场地和设备,为校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1989年,河北省获鹿县(今鹿泉市)在“燎原计划”的指导下建立了第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职业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县级职教中心。这里汇聚了农业中学、职业技术中学、技工学校、卫生学校、财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等,实行的是一校多制的管理体制。这样的集合式管理体制开启了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化模式办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有目的、有重点地定向投资重点产业,合理地分配师资、生源,促进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3.校企合作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1)工学交替。从本质上看,半工半读是学校和农场、工厂、合作社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但是这种合作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二者的目标一致,就是服务于国家的建设,满足人才需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一种新的合作模式。20世纪90年代,我国借鉴美国合作教育的思想,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有计划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江汉石油学院率先对“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工学交替从过程来看,有三种形式:适当安排课程学期和工作学期的全过程结合式、在学习年限的最后一年实行后期结合式、完成课程任务后的见习期结合式。从合作双方看,依旧是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从实训场地看,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从师资配置看,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最重要的一点是,工学交替中的“工”已经不再是狭隘的“劳动”,而是注重工作经历、工作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

(2)产学研指导下的“订单式”培养和顶岗实习。顶岗置换实习最初是师范院校为了避免教育实习过程中时间短、经费少等问题探索的新的实习方式,如当时的云南师范大学、湖南岳阳师范大学等均有实践。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的探索发生在产学研结合理论下致力于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面向岗位群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拥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背景之下。在针对性极强的培养目标之下,学校需要根据企业、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实施等,这就要求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良性沟通,途径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能力发展目标来定向地培养人才——“订单式”培养,二者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鉴定合作协议,形成一种法定或者近似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并且明确双方的职责,学校按企业要求定向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除此之外,二者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学生在毕业之际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生快速就业对口。当然,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也是有条件和要求,即要制订相应的顶岗实习政策来对其实习成果进行鉴定。

4.产教融合理论指导现代学徒制实践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典型模式,也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最佳形式。现代学徒制既有相关政策支持文件,又有合作双方协议,还有组织保障。现代学徒制为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本,为学校节约了物力资本。现代学徒制最早被引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当中,是为了解决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由吉林机电工程学校开展实践。我国自2014年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之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也相继出台,对试点的目标、内容、单位、工作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做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制度下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从项目的申报、评选、实施到推广需要严把关。

2015年上海市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探索工作,出台的《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试点学校中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师制教学,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招生与招工,以及师资配备、保障措施等工作,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同年,上海市政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布了首批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凸显了学用一致,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深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节选自《当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