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特征。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聚焦于深化产教融合,做出全面部署。在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高职教育亟须在类型教育视域观照下通过构建产教融合体系,促进专业建设和产业需求融合对接,通过办好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校,实现内在“教育性”与外部“经济性”的统一,从而充分彰显高职教育自身的类型特征。
一、类型特色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特征与供求分析
(一)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分析
1.职业性
高职教育归于类型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职业。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高职教育把职业性作为其类型特征的基础属性,这种基础属性势必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映射出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新行业创造的岗位需要技术专长和非认知技能,对于低技能人员构成挑战,因此可以说,技能和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提升最迫切和最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对于其他问题的处理也就无从下手。
2.适应性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最紧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秉承“以主动,换互动”“以真心,换真情”的指导思想,主动作为,主动对接,主动发现机会。一方面,所开设专业需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情况;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也要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服务化的有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均要求有相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保障。
3.终身性
职业教育是为公民个性化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未来的社会将涌现出许多新的岗位和职业,这不仅是由于技术原因,还由于诸多的非技术因素,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未来的社会将更重视并要求员工具有在不同环境下不断自我调整以及学习新技能与新方法的能力,这也就是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重要载体的原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这种类型教育的一切活动均围绕培养职业人展开,具体的知识、技能、素质是其重要的培养内容。产教融合主体联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其在课时安排、场地分布、招生录用等具体方案中体现出来。面对新的生源和新的教育消费者,高职院校需要转换培养思路,打破教育时空界限,构建与终身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类型特色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供求分析
1.产业链与教育链对产教融合的需求分析
在重大技术变革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这种人力资本需求主要体现为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教育角度来看,产业对教育与培训的诉求主要是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的有效供给,主要包括产业群体在高职教育领域开展职前培养、职中的技术技能状态维持与增强,这种需求与教育形成一致性与互补性,从而对个体形成赋权,即个体因技术变革的红利而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因为他们在获取咨询、开展沟通、组织活动等方面将变得更便捷与通畅,从而丰富了其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对处于变革中的高职院校而言,必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更好地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实现高职院校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显著增强。因而必须更关注产教融合,并以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为抓手,据此塑造职业教育及职业学校。
2.产业链与教育链对产教融合的供给分析
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日渐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所有的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都是由人所创造并为人所服务的,这就迫切要求学校开门办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将教育内容向社会延伸,加快校企协同育人,使创新和技术都以人类以及服务公共利益为中心,从而使产教融合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向前推进。从教育角度来看,高职教育弹性应表现为学历教育方面升学通道的通畅、社会培训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为高职教育受教育者在职业选择、人生规划方面赋予更多可能性,简而言之,这就是赋能与赋权,即每一个被赋能者和被赋权者都能认识到,他们属于一个共同的系统,需要在相互交往沟通中加强协作,也就是要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融入新型的团队合作技能、更完整的项目设计方法、更深入的多专业合作方式,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和研究中与产业保持密切联系,因为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是教师的灵感、见识与经验,这样的教学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二、类型特色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体系构建
(一)提升高职教育专业服务能力
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基于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特色引领型、国际合作型等专业发展定位,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专业群为基点跨学院教学组织,集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和职业培训于一体,使之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使其成为落实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彰显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品牌效应。
(二)构建高效率技术技能积累体系
高效率的技术技能积累体系包括技术知识积累、技术标准积累、技术操作积累等,其整体目标应是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资源优势,支持校企合作开展应用技术协同研发、智库建设,鼓励软件著作权、专利技术等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打造有利于技术知识、标准、操作等大数据的构建、共建、共享等体系,使技术积累不只限于规模企业或科研部门的内部信息,而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技术积累的全民行为,为技术使用、技术扩散、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学校教学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业界的这些变化使高职院校承担了双重责任。高职院校对于产业创新具有独特的重要性,而要更好地发挥这种功能:一方面,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大学在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为此,倡导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树立创新导向的理念,将技术创新作为首要驱动力,充分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巨大活力,支持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共建共创共享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在技术创新中找寻类型教育的独特价值,彰显职业教育这个类型教育在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创造产品、创新理念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推动成果转化,有效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以1+X证书制度为试点开展高质量培训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超越单一的学校教育的功能,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在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传统做法、文化因素和环境条件,我国探索出以企业或雇主提供培训岗位为基石、以企业为参与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对于学校而言,构建与产业链相对接的专业链,建设校企紧密型产教合作基地,为开展产业职工培训提供了可能;对产业而言,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是一项性价比相对较高的服务外包事项,因此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成效。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不断推广,合作院校和企业将招生与招工、教育与培训、岗位与设施等方面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基本标准及制度体系。企业为参与培训教育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费,同时也对参加培训企业人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费用,从而确保高质量培训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校企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通过孵化式产教融合协同助力,反哺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创业型英才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创业团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四)牵头培育组建高水平产教融合联盟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在实践中通常是将产教融合作为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主体之间的纽带,在行业组织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实体化运作。开展实质性运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搭建政产学研结合、职称结构合理、学科结构互补、年龄梯队合理的专兼职研究团队。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学校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适应产业链、专业特色明显的专业(群),为支持优势产业群和龙头骨干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研发基础。高职教育对师资投入的要求更高,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要与现代产业集聚地紧密联系。因此,在深入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行业组织通过履行预测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发布行业就业状况、行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等职能而参与到深化产教融合工作中,这些方面都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机制进行完善,通过建立以专业为支撑、以行业为纽带、以技术研发共享为驱动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这种高水平产教融合联盟包括智库咨询与技术服务团队,分别由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行业组织专业人员和学生组成,其运作是以激励考核为驱动、以研究成果为导向,建设以校内教师为主、以校内柔性引进领衔专家为支撑的技术研发团队,将产教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对接进入合作单位,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五)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是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种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劳动者为目标,以共同利益、共同情感、共同文化为基础,共同建设、共担责任、共享成果的组织,它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集合和兼容。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加快教育治理模式转变,引入企业等主体参与办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作用,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提高教育质量。要畅通产教供需对接渠道,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在此过程中,产教双方坚持正确义利观,建设制度保障、政策激励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坚持对话协商,打造平等参与、情理交融的校企情感共同体,坚持求同存异,构建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校企文化共同体,强化责任担当,构建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校企责任共同体。(节选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
<< 上一篇: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历史演绎
>> 下一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的内涵、动力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