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协同规划,构建全方位信息共享平台
构建完整、详细、动态的行业大数据资源库,基于大数据分析专业依托产业的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搭建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运行机制,树立共同育人理念,健全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岗位劳动技能要求,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需求导向的系统性课程体系,开发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点的课程标准,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参与课程考核评估,提升人才培养的产业参与度。充分发挥三方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及时掌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技术、新标准、新要求,依据岗位职业新标准制定或修订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对接区域产业升级所需职业标准。
构建“三方联动、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三方主体协同合力。畅通校企沟通渠道,强化行业组织责任意识,发挥行业组织协调功能,及时收集与传达行业发展动态、产业用人需求、就业形势等信息。完善产教融合保障机制,明确参与主体各方需求,激发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动力,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把职业岗位新技术、新技能与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紧密对接,提升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契合度。
联合产业、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渠道,构建开放共享、跨界共建、透明开放的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办学动态信息,将平台搭建为行业、企业、学校积极互动场所,使参与产教融合的各方主体都能便捷使用这些资源。把零散、片面的信息整合成系统的集成数据,按照政策导向、产业发展、企业需求、院校特色、教师专长、社会服务、跨校合作等模块,分门别类发布信息、更新数据,拓宽各方主体信息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校企合作效率低下、不能精准判断产业发展等问题,实现产业与专业紧密对接,提高产业界收益,有效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
二、建立工作导向和设计导向的多元课程体系,开展岗位式课程设计
通过线下交流与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以完整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置逻辑主线,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平台课程、项目课程、模块课程、岗位课程等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调整完善课程标准,确定实用教学目标,注重知识多岗迁移、能力多岗锤炼、素质多岗培育,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体系有效匹配,适应学生个体成长需求。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将企业先进技术与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之跟上区域产业发展与调整的步伐,体现课程的先进性、职业性和适用性。在工作导向课程体系基础上,深入落实以学习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理念,进一步建立设计导向课程体系,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培养全方位技术适应能力为目标,在新技术逐渐融入高职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成为未来技术革新源头,实现由职业劳动者向技术设计者的跨越。
坚持需求导向,从生产实际出发,开发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大数据分析主要就业岗位,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强化满足合作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建设,以企业真实案例设计典型工作项目,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内容,校企联合开发精品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树与技能树,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落到实处。根据专业特点,结合1+X证书等技能考证与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融合技能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创新课程设计,发扬工匠精神,不仅突出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而且融合岗位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品质培养融入岗位式课程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培育不同行业的职业特质。科学、合理、规范地进行理论课时与实操课时分配,引导并内化学生爱岗敬业、沉静执着、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合,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引入企业创新课程与创新项目,实现学生分类培养
在平台课程、项目课程、模块课程、岗位课程等多元化课程体系基础上,把校企合作中的科研问题与科研项目带入第二课堂,开发以科研探索、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课程与创新项目,发挥企业技术优势与学校科研力量,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课程与创新项目以生为本,以专业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环境,引导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协作克难的个人品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学校与企业积极整合资源,共同建设校内工作坊、大师工作室、研究室与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科技研发提供足够场所,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带领学生参与互联网+、智能制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通过创新课程、创新项目、创新创业大赛,深化产教融合育人作用,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反哺区域产业,服务地方企业。
四、开发企业优质课程资源,搭建互联网实境育人平台
借助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按照课程培养要求,制作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企业设备实操在线学、工作岗位实操在线学,借助AR、VR等三维动态资源,让学生体验真实企业操作环境与操作过程,弥补校内教学设备、场地与技术力量的不足,奠定企业实践基础。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学生人人可参与,而具有智能交互功能的动态资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技术骨干较难担任兼职教师的现实困境。除了职业技能教学资源,还可开发特殊岗位职业素养在线学、平凡岗位的工匠精神在线学、职场礼仪在线学、职业规范与职业禁忌在线学等数字化资源,把职业素养要求、企业职场文化与管理理念等打造成可视化、场景化教学资源,将专业课学习与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过硬综合能力,树立现代化工匠精神,感受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从而在教学中促进职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养成,也为今后走向管理岗位及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在互联网实境育人平台中,企业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由技术骨干、人力资源培训师、优秀校友等组成的企业数字教学资源库。通过不断更新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将企业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训这两种校外资源结合起来,加强学场和职场“双场融合”,促进学场“职场化”,推动产教融合课程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心实施创新有效的混合教学
强化教师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与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校内外培训、交流学习、观摩示范课、组织磨课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与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共同体,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双师双能教师基地,为专任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场所,保障教师企业实践、挂职锻炼时间,提高产教融合实践能力,培育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优化课程师资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团队。
在岗位式课程教学中,精心组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保障学生有更多时间互动与自主学习,有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根据工作项目组织教学,积极开展交流互动,把线上自学、实验实训室实践、课堂研讨、企业教学等融为一体,学生在进阶学习路径上反复学习、深入思考,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实现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循环递进。在混合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教师与企业技术、研发骨干共同开发项目化、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多种教材,加强产教融合教材建设。同时,分析学生需求,提高数字资源服务意识,开发个性化学习小程序、小助手等具有人工智能特点的应用,为混合教学增加个性化、探究型特色资源,并利用大数据深入剖析网络资源使用中的问题,促进优质资源开发利用。
为保障混合教学有效实施,实现因材施教,课前教师应充分做好学情分析,组织智慧化混合教学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共性与个性,通过合理分组、丰富教学资源及其获取方式、分层分类教学、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督促机制等手段,激发不同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主体作用。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线上线下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进度,线上学习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及时找准学习堵点及盲点,并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提供后续个性化学习指导,建立学生持久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营造朋辈学习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合作实践、研讨、竞争等方式,增强交互学习,发展交往能力、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
六、建立校企参与的多元化动态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了解学习情况,并进行多角度、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注重考核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习过程监督与阶段性考核,消除学生平时松懈、期末应付的心理,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反馈更正。线上线下考核注重相互衔接,实践教学在操作前先检验线上预习情况,合格方可操作,在线考试与测验内容基于线下实操体验与理论教学,课堂中的讨论与提问,应围绕微课、视频、作业、题库等线上资源开展。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阶段性考核结果,以便学生随时改进。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教学目标掌握情况,相互鼓励监督,激发学习主体意识,树立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企业兼职教师应从职业角度点评学生完成工作项目情况,并按照对“准员工”的要求,评价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夯实未来就业基础。此外,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研讨等形式,学生、企业及时反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情况,以便完善和调整后续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校企参与的多元化动态教学评价体系,一是注重过程性考试,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随学随考;二是注重对学生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三是注重线上线下教学考核衔接,四是考核有必选、自选内容,鼓励创新能力,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检验。(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16期)
<< 上一篇:德国“学习工厂”对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启示
>> 下一篇: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